東倒西歪

東倒西歪

東倒西歪是一個漢語成語, 拼音是dōng dǎo xī wāi, 釋義:1、搖晃欲倒的樣子。2、傾倒零落的樣子。

基本信息

成語

東倒西歪

拼音

dōng dǎo xī wāi

基本解釋

①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②有的倒,有的歪。也形容物體傾斜不牢固, 建築物等破舊不牢固。

引證解釋

1、搖晃欲倒的樣子。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哎,卻原來醉醺醺東倒西歪。”

元·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

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雖然帶著五七分酒,卻裝做十分醉的,前顛後偃,東倒西歪。”

《醒世恆言》卷二十九:“家人們不知為甚,嚇得東倒西歪,兒啼女哭,沒奔一頭處。”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兩個丫鬟被纏不過,勉強吃了,各不勝酒力,東倒西歪。”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當下,虔婆前後共吃了幾大杯,吃的乜乜斜斜、東倒西歪。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時過午夜,在車輪有節奏的飛轉聲中,車廂里的旅客多半東倒西歪地睡去了。”

2、傾倒零落的樣子。

明施耐庵《水滸》第四十四回《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早被那大漢一拳一個,都打的東倒西歪。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三回:“子期使侍衛阻之。熊宜僚用手一拉,侍衛東倒西歪,二人逕入殿中。”

《封神演義》第九十六回:“層圍木柵撞得東倒西歪,鐵騎連車沖得七橫八豎。”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整齊

歇後語: 不倒翁;纏腳婦女走道;二醉漢睡覺;不倒翁坐大車;破廟的菩薩

例句: 麥穗被風兒吹得東倒西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