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在早期,台灣的年輕學子間就曾見過零星的類似遊戲出現,但當時此遊戲並沒有比較明確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柱仔之類的俗稱,或是根據遊戲時使用的對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樹、上柱、上窗、上飲水機或乃至於上某人之類的稱呼。後來在解嚴前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用台灣話群呼:“乎死(台語中發音類似“四”)啦!”當時因為該群學生中有一位剛得知阿拉伯文的“四”讀作“磨柱”(arba'atun)遂呼之,登時一呼百應,乃成該群學生後來遊戲時的代號隱語。此種用法其後逐漸傳開,乃成“阿魯巴”一辭的主要意涵,其對於台灣民眾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越實際存在的中美洲島嶼阿魯巴。杠人的發展:
用具
掃帚、拖把、柱子、樹、電線桿、門、球門柱、銼子、鋸條(慎用)等一切長條狀物體目標對象:
任何不順眼的人(主要指男生)
具體方法
最少兩人,選定目標,將其逮住,而後兩人抬起其兩腿並分開,使條狀物置於褲襠處,可以撞擊條狀物,亦可以旋轉、上下移動大多為多人一組,分工明確,有人拿掃帚,有人抬腿,有人抬上身
分類
單槓、雙槓、衝刺槓、攔截槓、萬里長征槓、4*100接力槓、倒槓(頭朝下)、重力槓(置於門頂上)、合力槓(置於門頂上再用手向下拉被剌人的腳)、單槓(僅限強壯之人一人完成,難度係數較大)、樓梯扶手迴旋槓等1、隨著杠人技術的不斷改進,先後出現了正槓、倒槓(面朝下),按照杠人時場面不同分為120式(兩腿120°夾角)、90式、0式(又稱螳螂式)
2、隨著這項運動的興起,女生中出現了槓人萌芽,杠人隊伍進一步擴大(女生之間杠人時請慎重!)
3、杠人時有了“杠人號子”(加把勁啊........嘿呦,往前走啊........嘿呦!),或杠人歌(如《團結就是力量》、《國際歌》《向前向前向前》等)
4、在接觸高中數學必修三統計一章之後,可以根據隨機數表以及班級學號,自定規則,隨機抽取幸運男同學感受剌人。自此,杠人活動已有科學的理論指導!
5、充分利用分力夾角與合力大小之關係、衝量與作用時間之關係等力學知識,用科學知識武裝杠人隊伍。
6、杠人並不是對人有害的危險活動,而是有助於促進同學之間友誼,在考試後發泄情緒之上佳選擇。
多名同學把一名男生抬起,然後掰開其雙腿,向柱狀物體上撞擊
香港台灣對杠人釋義:
在香港,這些行為通常稱為“con人”和“被人con”。台灣則為“阿”與“被阿”。
亦有將二人同時抬舉,彼此下體互相撞擊:
香港稱為“X-con”。
台灣稱為“對阿”,即“對撞阿魯巴”,又稱作“雙龍會”,也有人稱為“雙十字交乘”。
後來又發展出將人抬起在灌木叢上磨擦拖行的變種
在香港稱為“剪草”,
台灣學生則稱之為“草上飛”。
將人抬至升降電梯門,再按關門掣,使下體與電梯門互相撞擊,香港稱為“Lift con”。
將人抬上大學講堂的座椅上,使下體與椅背磨擦拖行,香港稱為“火車con”。
將人倒轉向門梁推,使下體與門梁相撞,香港稱為“Exit con”。
將下體撞向燈柱,使燈柱失靈,如生日儀式中吹熄蠟燭的過程一樣,香港稱為“吹蠟燭”。
在香港男學生宿舍,當一名男宿生生日或被發現初談戀愛時,Happy Corner會是其中一種常見慶祝方式,另加唱歌贈興,歌詞改編自英文的《祝你生日快樂》,歌詞為重覆“Happy Corner to you”四次。
在台灣,學生玩磨柱時,通常都會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樹幹或任何柱狀事物,或以圍繞摩擦的方式戲弄受害者。通常,玩此遊戲的目的往往並非真的要製造被玩弄者肉體上的疼痛或傷害,而是一種群體意識的發揮(集中眾人的力量對付團體中唱反調或說錯話的搗蛋者),用來教訓受害者(以開玩笑的態度),或單純只是一種欺負弱小的娛樂。
在廣東,進行這遊戲的方式主要是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牆角,然後磨擦。很多時候太過激烈的玩法會磨穿甚至磨損褲子,且磨柱側重於磨,而不是撞。
磨柱文化在1990年代在香港的大專界非常流行,特別是作為迎新營的重要活動。有傳指,香港大學於九十年代“con人”時高喊“con you”,實與“Kong U”(香港大學的通俗簡稱)之音雷同,故此文化在香港大學曾盛極一時。更可怕的,是有小部份人把這種遊戲用到兩個不太熟悉的異性同學身上,類似模擬性交。有學生因為拒絕參與有關行為,而被學長批評為“不合作”、“態度惡劣”。有學生因為抵擋不住朋輩的壓力而屈就,造成心理上的創傷。而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在性方面亦異常開放。有人指正是因為這種磨柱文化做成的。因此,這種活動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評,據說會影響其性能力。亦曾有人在報章撰文來批判這種文化。
由於這個遊戲危險又含性暗示,2005年1月台灣當局教育部曾發文給各級學校,要求禁止學生玩磨柱,而台灣的“國防部”則更早一部於2004年年初就已下令禁止於軍中玩磨柱。至於在香港地區,許多大專院校校園內依然有此文化,特別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