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外貌
美麗聰明的少女,帶有貴族小姐普遍的特點,溫柔、馴順、穩重。後為了追求愛情,敢於反抗,敢於鬥爭,表現了青年男女衝破封建思想束縛的戰鬥精神。杜麗娘,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對愛情執著地追求和對禮教地徹底反對,在古代文學史上叛逆女性的畫廊中是最前列的。
人物經歷
此劇描寫了官宦之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
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
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髮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形象分析
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出生於一個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著濃重的封建禮教氣氛。她的家庭是個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對她的一舉一動都關心備至。
她的父親杜寶是個儒生出身的太守,是傳統道德的代表人物,為官忠於職守,為人堅持禮教,而母親甄氏則是個夫唱婦隨的賢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別寫了他們對杜麗娘的教育。杜麗娘因為春日晝長,白日犯困小憩,杜寶也要訓斥她;而甄氏因為杜麗娘去了自家花園,衣裙上繡了一對花,一雙鳥,也大驚失色,生怕女兒因此而學壞,並且還給她安排了丫環和道學先生,前者監視她的行動,後者負責她的教育。因此,他們的愛帶上了深深的社會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將女兒培養成一個封建社會所要求的模範淑女。
作者如此描繪杜麗娘的生活環境、周圍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臨的對手不是某些單個人物,而是由這些人物所代表著的整個正統意識和正統社會勢力。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
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私自遊園。杜麗娘準備遊春,先是梳妝打扮。這時對鏡,內心進入恍惚痴想狀態,明明是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
湯顯祖安排杜麗娘在遊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驚夢是杜麗娘鬱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界的實際行動。劇中杜麗娘日常的行為舉止,絲毫不違背她作為名門閨秀的身份,她在作品開始時,是一個美麗聰明的少女,帶有貴族小姐普遍的特點,溫柔、馴順、穩重。她本人也打算嚴格地用禮教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靈中,充滿了封建禮教。
她去遊玩空寂無人的花園,還想到“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這是現實環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當杜麗娘獨處深思時,卻不由自主地發出對“才子佳人”、“密約偷期”的傾慕;在更深的一層,當完全擺脫現實束縛進入夢境時,她的潛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躍起來。
主人公杜麗娘在禮教束縛下的複雜細膩的哀愁和堅定執著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麗的妙筆,描繪得淋漓盡致:“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數百年來,為人們唱得口角生香。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
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杜麗娘,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對愛情執著地追求和對禮教地徹底反對,在古代文學史上叛逆女性的畫廊中是最前列的。
相關信息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這時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都已經成熟。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在《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了話本的若干原句。
在小說中,杜麗娘還魂後,門當戶對的婚姻順利締成;而在戲曲中,湯顯祖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性勞動,把小說中的傳說故事同明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它具有強烈的反禮教、反封建色彩,煥發出追求個性由的光輝理想。
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后妃之 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湯顯祖沒有因襲前人小說戲曲中一見傾心,互通殷勤,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手法,而安排杜麗娘在遊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幽會以後,接著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驚夢》和《尋夢》是杜麗娘鬱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反抗現實世界的實際行動。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
《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情感世界
杜麗娘在夢中和死後主動與柳夢梅幽會,但復活之後便馬上矜持起來。其理由是“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 一方面,她在虛幻的世界裡任自己情流飛泄;一方面,在現實中她知書識禮、老成持重。要想獲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夢裡或死後。從杜麗娘身上,我們可以透視那個時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狀態,聽到女性生命在吶喊的呼聲。
湯顯祖把杜麗娘學《詩經·關雎》這個重要情節放在遊園驚夢之前,這就給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增添了人文色彩。被認為是讚美“后妃之德”的《關雎》,竟成了引發杜麗娘青春覺醒的導火索——這種大膽見解充分體現了明代《詩經》學的新氣象。真人荒唐地復活成了這個劇本的主線,杜麗娘不只是為柳生而還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覺地呈現出來的,是當時整個社會對個性解放世界的呼喚。
可以說,整個《牡丹亭》就是湯顯祖為現實生活中被壓抑女性提供心理補償而量身打造的一個“白日夢”,它從誕生的那天起,便注定會成為千千萬萬女性心中的至愛。明、清兩代,《牡丹亭》一直被列為閨閣禁書,林黛玉就是聽聞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和“你在幽閨自憐”而心動神搖、相思成痴的;而才女馮小青更在看了《牡丹亭》之後寫下了“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自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十七歲就懨懨病死了。看來,《牡丹亭》實際上已等同於少女追求情愛的教科書了。
社會影響
故事來源
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與《夷堅志》記載的故事內容情節大同小異,足以推斷《夷堅志》是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來源和雛形。而且該話本正文的開頭有一首詩:“閒向書齋覽古今,罕聞杜女再還魂。聊將昔日風流事,編作新聞勵後人”,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是閒著無事的時候瀏覽書齋,將“昔日”的“風流事”演繹而編撰出來的。實際上,宋、元、明許多話本都是以《夷堅志》、《太平廣記》等書籍記載的內容為藍本寫出的。
萬曆十九年辛卯(1591)湯顯祖上奏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皇帝朱翊鈞大怒,把他貶職到徐聞縣去做小官。湯顯祖第一次經大庾過梅嶺; 半年後湯顯祖升調浙江遂昌,又一次經大庾過梅嶺。並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時間, 在與當地賢達文人的閒聊中,湯氏了解到大庾的歷史和人文環境。了解到《夷堅志》中謫居南安的邵宏淵笄女死後化成鬼魂,在當地寶積寺與謫官解太尉孫子保義郎情愛事、流傳於民間的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的故事;他把這些民間流傳故事、古籍記載故事、話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個戲劇故事“杜麗娘牡丹亭還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漸構成。
《夷堅志》所記南安府大庾人鬼情愛故事和流傳在大庾的民間傳說,既是話本《杜》的源頭,也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頭。大庾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肯定無疑。
故事新編
1963年著名的現代戲劇活動家、劇作家田漢偕同鄭君里、周貽白在南昌觀看贛劇《還魂記》後,興致勃勃專門到大余來考察《牡丹亭》故事的發生地,寫下詩句“留得牡丹亭子在,晶瑩應不讓金沙”。明確說到大庾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