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孚

杜子孚

杜子孚(1916―1942),男,又名蘭友。山東寧津縣後鄭莊人。1942年夏,日軍對邊區發動大規模“掃蕩”。激戰中壯烈犧牲,時任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1分區政委。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出生於農民家庭。幼年在本村國小讀書。1931年,考入南皮縣立第二高小。“九一八”事變後,積極聯絡進步同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4年,考入天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這期間,在中共地下黨的影響下,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後,任天津學生運動委員會委員,積極組織開展了反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活動。1936年初,返回家鄉。後考入泊鎮直隸(今河北)省立第九師範學校,繼續從事秘密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奉冀魯邊區工委的指示,組織成立了南皮縣戰地動員委員會,任主任,爭取團結一切力量投入抗日鬥爭。1938年,他不畏艱險,捨身為國,動員全家參加了抗日鬥爭。1939年,調任中共冀魯邊區第一地委委員兼民運部長。後又奉調到中共冀魯邊第二地委,先後任中共陵縣縣委書記、二地委書記。1941年,調任中共冀魯邊區第一地委書記,兼第一一五師教導第六旅和冀魯邊軍區第一軍分區政委 。參加領導了冀魯邊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戰鬥。

主要事跡

1942年6月19日,率領地委、專署機關幹部和警衛連百餘人,與敵周鏇轉移到東光縣大單村時,被3000多日軍包圍。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他鎮定自若,沉著應戰,並組織突圍,給敵人以嚴重殺傷。後率隊突出重圍轉移時,又被敵團團圍住。激戰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革命歷程

杜子孚生於1916年。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委員、宣傳部長。1941年任中共冀魯邊區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2年犧牲,年僅26歲。
杜子孚,1916年出生於河北省南皮縣。1934年高小畢業後考取天津省立第一師範。在這裡,杜子孚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影響,思想非常活躍。北京“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波及到天津後,12月16日,天津市民、學生髮起反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運動,一師廣大愛國學生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組織遊行集會。杜子孚擔任了學生運動委員會的委員,活躍在鬥爭的第一線。
1937年9月18日,日軍占領泊鎮。杜子孚輟學後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動,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底在杏行村籌建南皮縣戰委會。不久南皮縣戰委會正式成立,杜子孚任戰委會主任。戰委會成立初期,南皮縣各種封建勢力拉隊伍,占地盤,各樹一幟,國民黨地方政權壓迫百姓,革命工作很難開展。戰委會機關不能進城,只能設在董村(後搬到黑龍村)。杜子孚多在鄉下活動,他積極動員開明仕紳和上層人物參加戰委會和捐獻槍枝,籌建抗日武裝。對危害革命、抗拒參加民族統一戰線的頑固派和惡霸地主,則號召百姓抗捐稅、抗地租與之鬥爭。經過他的積極工作和大力宣傳,劉連莊的王老六、杏行村的張慶胡、大字莊的王國文、大祠口的張加雲,以及張大莊、砥橋街等村的開明紳士積極獻糧籌款,捐槍出人參加抗日。他先後在董村、前後印頭、蘆尖莊、鳳翔家等村發動貧佃農,喚起民眾,打擊地主惡霸,爭取了中間力量,開創了南皮縣抗日鬥爭的局面。
1938年,日本侵略軍在南皮縣到處設據點,建崗樓,修公路,架電線,抗日鬥爭環境日趨艱苦。杜子孚和縣委書記張白水不畏艱險,東奔西走,建立區村抗日政權,鞏固擴大縣、區武裝,帶領民眾扒圍破寨,襲擾打擊敵人。這一年,他動員親屬及民眾參加了戰委會和抗日縣政府的工作,並帶領民眾扒掉了附近幾個村的村圍子。他的家鄉後鄭莊也成了地委、縣委領導往來的立足地。地委的印刷廠和第四交通站設在他家屋檐下的地洞裡。他的家人也都參加了收藏檔案、送信、探聽敵情、印刷檔案等工作。1939年,杜子孚調任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委員、宣傳部長,後又調到二地委工作,為開闢陵縣等地的抗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41年,杜子孚調任中共冀魯邊區一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
1942年5月,日軍對冀魯邊區進行瘋狂大“掃蕩”,邊區形勢日趨惡化,抗日鬥爭進入最艱難的歲月。6月18日,杜子孚在反“掃蕩”中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