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

杏葉

出自《滇南本草》。為薔薇科植物杏、野杏或山杏的葉。功效為祛風利濕;明目。主水腫;皮膚瘙癢;目疾多淚;癰瘡瘰癧。杏葉的造型除有大量卷草、寶相花等植物圖案外,也有鑄出獅子、麒麟等動物圖案。【化學成分】含芸香甙、硝酸鹽還元酶。【選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杏葉,銼,煮令濃,及熱潰之,亦可服之。中原地區漢代的馬具在轡頭額帶上飾有“當盧”一枚,唐代此風有所變化,僅在馬額前、鼻端及兩頰上部各裝飾有一枚較大的葉片狀的飾物,稱之為“杏葉”。

基本信息

植物原形態

杏葉杏葉

1.杏 落葉小喬木,高4-10cm;樹皮暗紅棕色,縱裂。單葉互生;葉片圓卵

形或寬卵形,長 5-9cm,寬4-8cm。春季先葉開花,花單生枝端,著生較密,稍似總狀;花幾無梗,花萼基部成筒狀,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淺粉紅色,圓形至寬倒卵形;雄蕊多數,著生萼筒邊緣;雌蕊單心皮,著生萼筒基部。核果圓形,稀倒卵形,直徑2.5cm以上。種子1,心狀卵形,淺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2.野杏 本變種的主要特徵為 葉片基部楔形或寬楔形;花常2朵簇生,淡紅色;果實近球形,紅色;核卵球形,離肉,表面粗糙而有網紋,腹棱常銳利。

3.山杏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葉卵形或近圓形,長(3-)5-10cm,寬(2.5-)4-7cm。花單生,直徑1.5-2cm;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先端尖;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白色或粉紅色。果實扁球形,直徑 1.5-2.5cm,兩側扁,果肉薄而乾燥,熟時開裂,味酸澀,不能吃。核易與果肉分離,基部一側不對稱,平滑。花期3-4月,果期6-7月。

4.東北杏 大喬木,高5-15m。幼枝無毛。葉橢圓形或卵形,長6-12cm,寬3-8cm。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蕊多數;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形,直徑1.5-2.6cm,黃色;核近球形或寬橢圓形,長13-18mm,寬11-18mm,粗糙,邊緣鈍。花期4-5月,果期7月。

基本內容

杏葉杏葉

歸經:肝;脾經。

【功效】祛風利濕;明目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

【化學成分】含芸香甙、硝酸鹽還元酶。

【功用主治】治目疾,水腫。

①《滇南本草》:"敷大惡瘡。"

②《本草蒙筌》:"煎湯洗眼止淚。"

【選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杏葉,銼,煮令濃,及熱潰之,亦可服之。(《補缺肘後方》)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明目。主水腫;皮膚瘙癢;目疾多淚;癰瘡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煎水洗。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葉長茂盛時採收。

摘錄:《中華本草》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敷大惡瘡。

2.《本草蒙筌》:煎湯洗眼止淚。

中藥化學成分

1.杏葉 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3-鼠李葡萄糖甙(quercetin-3-rhamnoglucoside),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 acid)。

2.野杏葉 含槲皮甙(quercitrin),鼠李素-3-O-鼠李糖甙(rhamnetin-3-O-rhamnoside),鼠李檸檬素-3-O-鼠李糖甙(rhamnocitrin-3-O-rhamnoside)。

3.山杏葉 含根皮甙(phlorizin)。

馬具

中原地區漢代的馬具在轡頭額帶上飾有“當盧”一枚,唐代此風有所變化,僅在馬額前、鼻端及兩頰上部各裝飾有一枚較大的葉片狀的飾物,稱之為“杏葉”。

杏葉的造型除有大量卷草、寶相花等植物圖案外,也有鑄出獅子、麒麟等動物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