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中國石油大學研究員]

李素梅,女,江蘇海安人,1968年12月生,博士,研究員。

基本信息

簡介

李素梅,女,江蘇海安人,1968年12月生,博士,研究員。1992年江漢石油學院石油地質專業本科畢業;1995年江漢石油學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有機地球化學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1999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9-2002加拿大聯邦地質調查局Calgary分部博士後研究人員(中國石油大學聯合培養)。2002年至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工作。主要從事油氣成因與成藏機理、有機地球化學、海洋地質等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在《Organic Geochemistry》、《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中國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50餘篇),合著、參著專著2部,SCI、EI三大檢索論文22篇(第一作者13篇)。近年負責、參與國家973基礎攻關、“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中石化“十五”攻關等各類課題20餘項。獲省、部級二、三等獎2次,獲第十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研究領域

(1)油氣成因與成藏機理;(2)油氣藏形成與分布;(3)生物標誌物分子地球化學研究;(4)油氣資源預測與評價。

近年科研工作

【1】 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國西部典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機制與分布規律(2006CB202308)”.(研究期限:2006-2011年)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斷陷盆地混源油氣定量預測理論與方法探索” (項目號:40772077).(研究期限:2008-2010年)

【3】 國家“973”配套項目“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複式油氣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期限:2006.9-2008年)

【4】 國家“973”配套項目“輪古、塔中地區典型油氣藏解剖研究”(研究期限:2007-2008年)”

【5】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油氣藏成因機制與有利勘探目標”(研究期限:2005-2008)

【6】 冀東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南堡凹陷油氣資源形成基礎與富集規律” (研究期限:2007-2008年)

【7】 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中國典型疊合盆地油氣聚散機理及定量模擬(G1999043310)”研究期限:2000-2004年)

【8】 國家“十五”攻關子課題“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形成機理與預測方法“(研究期限:2004-2006年)

【9】 SINOPEC“十五”攻關項目“八面河地區成烴成藏基礎理論研究”(研究期限:2004-2005年)

【10】 中石化勝利石油有限公司“東營凹陷南斜坡東段深層油氣成因與成藏條件研究”(研究期限:2003-2004年)

【11】 中石化勝利石油有限公司“鄭家-寧海地區稠油成因與分布模式”(研究期限:2002-2003年)

【12】 石油大學科學基金項目“石油運移和油藏充注中的氮、氧化合物分布” (基金號:昌97-I-07)(研究期限:1997-1999年)

代表論著

[1] Li Sumei, Pang Xiongqi,Gao Xianzhi,Liu Keyu,Li Xiaoguang,Chen Zhenyan, Liu Baohong.2008. Mechanisms for formation of heavy oils in Liaohe Western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Vol.38(supplement 1) [SCI]

[2] Li Sumei,Pang Xiongqi, Liu Keyu, Jin Zhijun, Jiang Zhengxue, Qiu Guiqiang, Gao Yongjin. 2008.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ubtle Oil pool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82(1):184~196.[SCI]

[3] 李素梅,龐雄奇,李小光,高先志,陳振岩,劉寶鴻,劉可禹.2008.遼河西部凹陷稠油成因機制. 中國科學. 38(增1):138-149.

[4] 李素梅, 龐雄奇, 孫愛艷. 2007.不同成因原油全掃描定量螢光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地質學報, 81(2): 230~235.

[5] Li Sumei, Pang Xiongqi , Liu Keyu, Jin Zhijun. Origin of the high waxy oils i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insight from geochemical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e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6,89(1-3): 218-221. [SCI,EI,ISTP]

[6] Li Sumei, Qiu Guiqiang, Gao Yongjing, Jiang Zhenxu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oils in the Central Uplift, Dongying Depression. Petroleum Science. 2006, 3(3):12-22

[7] Li Sumei, Pang Xiongqi, Li Maowen, Jin Zhijun. 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outh Slope of Bohai Bay Basin: Part 4. Evidence for new exploration horizons in a maturely explored petroleum province. Organic Geochemistry.2005,36(8): 1135-1150.[SCI, EI]

[8] 李素梅,龐雄奇,邱桂強,高永進.王古1井奧陶系古潛山原油成因及其意義. 地球科學. 2005.30(4):451-458. [EI]

[9] 李素梅, 龐雄奇, 邱桂強, 高永進, 孫錫年. 2004. 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稠油成藏機理與油氣運聚特徵.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9(4): 451~456.[EI]

[10] Li Sumei, Pang Xiongqi, Jin Zhijun. 2004. Application of Biomarkers in quantitative 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pools. Acta Geologica Sinica.78(2): 701-708. [SCI]

[11] 李素梅,王鐵冠,張水昌,2004. 塔北輪南地區油氣成因與成藏探討. 西安工程學院學院學報,19(4):13~18. [EI]

[12] 李素梅,龐雄奇,金之鈞, 黎茂穩. 2003. 未熟-低熟油研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地質論評,49(3): 298~304.

[13] Li Sumei, Li Maowen, Pang Xiongqi, Jin Zhijun.2003. 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outh Slope of Bohai Bay Basin—part 1: source rock characterizat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34(3):389-412.[SCI、EI]

[14] Li Sumei.2002. Dis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ethyl steranes i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3(4):321-329.

[15] 李素梅,龐雄奇,金之鈞, 黎茂穩.2001.沉積物中NSO雜環芳烴的分布特徵及其地球化學意義。地球化學.30 (4):347-352.

[16] 李素梅, 劉洛夫,王鐵冠, 郭紹輝,黎茂穩. 2001. 利用非烴技術探討尕斯庫勒油田E31 油藏的充注模式. 地球科學.26 (6): 621-626. [EI]

[17] 李素梅,王鐵冠,郭紹輝,張愛雲.2000.原油中的含氧化合物—酚類,石油學報,21(1): 44-58. [EI]

[18] Li Sumei,Wang Tieguang,Zhang Aiyun. 2000. Effect of maturity on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9(2):227~236.

[19] 李素梅, 劉洛夫,王鐵冠.2000. 生物標誌物與含氮化合物作為油氣運移指標有效性對比研究.石油勘探與開發,27(4):95~98.[EI]

[20] 李素梅, 張愛雲, 王鐵冠. 1998.極性組分的吸附與儲層潤濕性及其研究意義.地質科技情報,17(4):65-70. [EI]

[21] 龐雄奇,羅曉容,姜振學,李素梅,康永尚等著.2007.中國典型疊合盆地油氣聚散機理與定量模擬.北京: 科學出版社.

省部級以上獲獎成果

【1】 第十屆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2006.1);

【2】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1):沉積有機質分子標誌物研究及其在地質科學中的套用 (排名第五);

【3】 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自然科學)(2005.12):濟陽坳陷八面河探區油氣成藏機理與勘探實踐(排名第4)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