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派[京劇紅生李(洪春)派]

李派[京劇紅生李(洪春)派]

李派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洪春創立的京劇紅生藝術流派。李洪春對紅生戲造詣極深,出色地塑造了關羽凝重、威武、儒雅、高傲的舞台藝術形象,在北方頗享盛名。他融合了京戲、崑曲、徽調、漢劇中的文武老生、花臉和武生的表演方法來演關羽戲,故有“活關公”、“關劇泰斗”之美譽。

簡要介紹

李洪春為武術世家,七歲在北京入陸華雲辦的“長春科班”學藝,與老生張春彥、旦角榮蝶仙同科,工武小生。十一歲拜譚鑫培弟子劉春喜為師,學譚派劇目,後又廣求良師,博收強記,先後受教於姚增祿、陳春元、於連升、葛文玉等武生名家,力求深造。二十一歲時,在湖北遇見了王鴻壽,王鴻壽的關羽戲,使他見了敬慕萬分,由湖北追隨到了揚州,王鴻壽見他虛心好學,求教甚殷,便收作弟子。

李洪春勤學好問,深受乃師喜愛,因而傾囊傳授,不僅是王派創演的全部關羽戲,就是連台本戲《洪楊傳》、全部《岳傳》戲及《掃松》、《誇才》等王派徽調代表作,也都得乃師親傳。他一直追隨王鴻壽學藝五年之久,不僅全方位繼承了王鴻壽的舞台技藝,並且在後來不斷的舞台實踐及改革創新中,又有了新的豐富和發展。李洪春的表演藝術逐漸獨樹一幟,譽大江南北,並且在20世紀40年代就被業內人士尊稱為“紅生宗師”。

李洪春將關羽戲由王鴻壽的三十六出增加到四十餘出;結合武術刀法創“關公十三刀”的刀式,又精心揣摩關羽的有關圖像創“關公48式”亮相,突破了關羽形象的雕塑美。因戲設腔,揉入各種唱法。念白則綜合文武老生的莊重沉著,武生的剛毅,花臉的粗獷,並用鄉音(關羽系山西人)裝點而獨具一格。表演允文允武,不受傳統演法的拘束而多所創新,著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突出其儒雅肅穆的一面,進一步完善了紅生行當的表演。此外,他的戲路亦很寬,武生、老生、諸行當都能勝任,劇目也極寬泛。

藝術特色

李洪春《單刀會》劇照 李洪春《單刀會》劇照

李洪春繼承和發展了王鴻壽的表演藝術與劇目,除了老實地、全面地繼承之外,他廣泛地吸收其他演員、其他劇種的表演方法。又從繪畫、塑像、馬術、武術等多方面吸收營養,豐富了他的表演方法。這樣才能在舞台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塑造的關羽是個有歌頌(《千里走單騎》)、也有批判(《走麥城》)的人,這些通過唱、念、做、舞、打等京劇表演手段體現出來。王鴻壽在文的方面突出了關羽的性格,李洪春則從武的方面加強了關羽的氣度。

李洪春青年時既能演譚派劇目的老生,也能唱花臉劇目的周處。還能和高慶奎同台"打鐵"唱老生。由於演出過多,累壞了嗓子。變成一條渾厚、沉實、蒼勁,略有沙音的嗓子。這條嗓子客觀上又為他唱關公這個人物起了烘托作用和適合關公身分的音色。他用西皮、二黃、撥子、梅花板和崑曲曲牌"唱"出人物的心情與性格。他的《華容道》雖不象高慶奎那樣高亢響亮,可是韻味濃厚,情感充沛。

李洪春的念白是很有特色的。因為關公的念白和表演一樣,既不是老生的念白,也不是花臉的念白,而是一種獨特的念法。李洪春用他那渾厚、沉實的嗓音,把武老生的古樸剛毅、文老生的莊重純厚、花臉的粗獷豪邁、武生的英武果斷綜合起來,形成一種特殊的韻白。根據劇情的需要、人物的心情,就用不同的音調,起伏有致、斷延分明地把人物情感念出來。

李洪春塑造的關羽形象之所以給人印象深刻,正是由於他"做"得好。李洪春的"做"是與他熟讀"三國"(儘管他文化水平不高)掌握人物的身分、環境、心情和善於運用氣功技巧有關。他演關羽,不用說一出場就是一個高大的藝術形象,就是轉身的時候,從背後也能看到威嚴肅穆的氣概來。這就是會掌握提氣、用氣的技巧。臉上的做戲,更是如此。以《走麥城》為例,通過面部表情、眼神的運用及不同的身段、手式的表演,把關雲長的威武莊嚴、驕傲自大、剛愎自用、英勇不屈等性格,都表現出來了。正是通過"做",來刻畫了這個人物,也批判了這個人物。

趟馬是戲中常見的一種舞蹈形式。演員通過一套手勢、身段、步伐、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利用手中馬鞭和各種虛擬動作,表現了人物在馬上賓士的姿態。李洪春的趟馬,能夠給人美的享受。

代表劇目

李洪春從其師王鴻壽繼承下來的關羽戲,計達三十六出,他本人又編寫了幾個關羽劇目,總共四十餘出。但他常演的不過十幾齣戲。如《溫酒斬華雄》、《白馬坡》、《掛印封金·灞橋挑袍》、《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長坂坡·漢津口》、《華容道》、《戰長沙》、《單刀會》、《水淹七軍》、《走麥城》等。其中,最為繁重吃力的當屬《走麥城》。

李派的代表劇目有《古城會》、《斬華雄》、《白馬坡》、《灞橋桃袍》、《單刀會》、《水淹七軍》、《斬貂蟬》、《華容道》、《走麥城》、《關羽慈放》、《教子觀魚》、《三許雲陽》、《閱兵教刀》、《收姚武》等。

他還擅演岳飛戲,經他改編的有《岳母訓子》、《槍挑小梁王》、《收何元慶》、《小商河》、《鎮潭州》、《風波亭》、《荒草岡》等。

流派傳承

李洪春的弟子很多,著名者有李萬春、高盛麟、宋遇春、傅德威、王金璐、尚長春、何金海、孫盛雲、張玉禪、李春紅、曹藝斌、田中玉、袁金凱、梁慧超、馬長禮、奚嘯伯、茹元俊及子李金聲、李玉聲等皆出門下。 就是李少春、李和曾、王少樓、葉盛蘭以及台灣的周正榮、香港的李少華等也都執弟子禮求藝學戲。連同戲校的學生,數十年中可謂桃李滿天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