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聖手-李月秋
李月秋女士,1955年出生,醫學碩士、國家註冊高級美容師、中國醫學會與韓國醫學會疤痕修複課題交流客座教授、被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稱為“美麗聖手”,現任青島秋韻風疤痕整形專科醫院院長。
從事疤痕整形工作二十多年來,李月秋女士獨創了“非手術物理療法”“膠原重塑焊接法”疤痕修復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已用該技術為萬餘例患者帶去了福音,在國內外多次獲獎,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譽為“美麗聖手”。
讓所有的人都美麗起來”是李月秋最大的心愿。正是這種使命感與責任感,讓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疤痕”這個被醫學界稱為頑疾的課題上,對於這個難掌握且極少有人問津的行業,她卻大膽執著的想要去征服它。
當踏入“疤痕修復“這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職業時,她也就踏上了一條跨越辛酸與艱苦的求學路。
為了深入系統的學習疤痕修復的相關知識,她先後拜訪了數百位名醫、教授,反覆研讀了大量的古籍醫典。她的求學足跡遍布了世界各地――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法國國際美容醫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美容中心、北京黃寺美容外科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等。實踐才能出真知,為達到最佳療效,她常常親自嘗試、反覆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風雨春秋的艱苦跋涉, 辛勤的耕耘終於有了收穫,李月秋獲得了一系列與疤痕修復相關的學位證書,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這十幾年的探索與大量臨床病例的總結,她終於研製出 “非手術物理療法”,這一填補國內空白的疤痕修復技術。
在這些年間,李月秋研究創造出如此驚人的高深課題是令人讚嘆的,不久前,作為中國整形專家代表的她專門參加了在韓國舉行的整形學術“峰會”,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相互交流了各自治療疤痕的經驗。李月秋代表中國整形專家向與會代表講解了自己獨創的“非手術物理療法”祛疤技術,並獲得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她還受邀成為韓國中央醫學院特聘客座教授。至此凝聚了李月秋十幾年心血獨創的“非手術物理療法”祛疤技術,翻開了疤痕美容修復史上新的篇章。
著名清音演唱家
李月秋(1925――1996)成都人,出身城市貧民。7歲跟蒲光明學唱清音,12歲出師,先後與蒲光明、蔡文芳、王華德、黃德君、熊青雲等結伴,長期在成都一帶演唱、賣藝為生。她的演唱風格柔媚親切,節奏靈活,生活氣息濃郁。以她清亮甜美的天賦嗓音和滋潤柔美、晶瑩剔透的“哈哈腔”技巧而自成一格,20世紀40年代即有“成都周旋”的美稱。她常演唱的傳統曲目有《斷橋》、《秋江》、《尼姑下山》、《小放風箏》、《小喬哭夫》等,現代曲目有《布穀鳥兒咕咕叫》、《趕花會》、《向秀麗》、《春天來到川西壩》、《山村醫療隊》等。不少曲目由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全國發行。
建國後,她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培養,1953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後參加成都市第一實驗書場。她是成都市曲藝團創始人之一,先後擔任成都市曲藝隊隊長、曲藝團藝術指導。曾任中國曲協理事,中國曲藝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為四川省第一屆人民代表,1956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1973年選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88年退休。
李月秋從藝65個春秋,除經常深入工礦、農村、部隊、學校、茶園書場演出外,還參加國家組織的重大演出活動:1953年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為抗美援朝的英雄兒女演出;1954年參加全國慰問團去西藏、雲南邊疆等地,為駐地解放軍官兵演出;1956年參加全國音樂周演出。會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審聽了她演唱的清音《小放風箏》、《憶我郎》等曲目;1957年12月慰問涼山部隊演出,同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以東方民歌參賽,演唱的曲目是《小放風箏》、《憶我郎》、《青?葉》,經過初選、正式比賽,最後決賽,由國際評審評為金獎,頒發了一枚金質獎章、獲獎證書;1958年參加四川省第一屆曲藝會演,演唱的四川清音曲目《布穀鳥兒咕咕叫》(黃伯亨作詞、熊青雲編曲)獲演唱一等獎;同年又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1960年參加全國第三屆文代會。文代會期間為毛澤東主席、朱德等中央領導人演唱了四川清音《小放風箏》等曲目;1973年選任四川省政協委員;1979年11月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四屆文代會。1993年8月2日至4日在成都市錦江劇場“群星梨園”書場參加了“巴蜀曲藝一代名師薈萃獻演”,聽眾暴滿,實為李月秋的最後一次告別演出,1996年3月在蓉因病逝世。
李月秋一生演唱的清音代表曲目(傳統和現代)有五六十段。她善唱大調又善唱小調。對傳統曲目時演時新。在演唱時特別注重“唱聲、唱曲、唱情”。在敘事中重抒情,她具有深厚的“依情唱曲”的藝術功力。她演唱的每個曲目“字字清晰,句句動人”,在聽眾中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她的演唱十分認真嚴謹,與伴奏琴師配合絲絲入扣。對她的聽眾十分恭敬,對藝術一絲不苟,幾十年如一日,深受同行、聽眾的稱讚。
李月秋生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她的學生沈桂蓉、程永玲等現均為著名四川清音演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