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約1518~1593)
正文
明代醫藥學家、博物學家。古代科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字東璧,號瀕湖山人,人稱李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瓦硝壩人。世醫出身,父李言聞(字子郁,號目池)曾任太醫院吏目,著有《四珍發明》、《蘄艾傳》、《人參傳》等書。時珍自幼習儒,博覽群書,曾師事理學家顧問(日岩)。14歲考中秀才,後經三次鄉試落榜,遂繼承家學,以醫為業。因醫術精良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醫所,後又被舉薦進京入太醫院供職,一年後辭歸故里,悉心著述。所著《本草綱目》費時27載(1552~1578),三易其稿。另著有《瀕湖脈學》(1564)、《奇經八脈考》(約1572)等多種醫藥著作。李時珍生活在明末文化較發達地區,長期學習儒學,文化水平高,又受家庭的薰陶,因而能把握當時醫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他結合個人實踐經驗,寫出一系列高質量的醫藥著作。鑒於本草著作關係治病救人大事,歷代註解本草的著作很多,但謬誤不少,他認為很有必要重新加以整理考訂。宋代的《證類本草》產生之後500多年間,大量散在的藥學知識未得到匯集整理,原有本草書已不能適應藥學發展的需要,因而他對古代文獻作了研究考證,進行辨疑、訂誤,從800餘種醫藥及經史百家書中蒐集資料,終於完成《本草綱目》這一巨著。他運用實地調查方法,請教有實踐經驗的人,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採取比較分析、辨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書中採用“綱目”的事例,建立了與生物學上雙名法類似的分類體系。在《本草綱目》藥物編排上,體現了進化論的思想萌芽。李時珍深受儒家格物窮理思想的影響,在藥學理論、藥物品種考訂方面發表了許多新見解,糾正了一些錯誤,亟力反對迷信服食。在醫學思想方法上,他崇奉金元醫學大家張元素、李東垣。《本草綱目》博大精深的內容把中國古代藥物學發展推向高峰,在國內外科學界有深遠的影響。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稱他為“中國博物學中的無冕之王”,稱《本草綱目》是“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李時珍對脈學也有很深造詣,所著《瀕湖脈學》全面總結了明以前的脈學成就,編為歌訣體裁,便於記誦普及。其《奇經八脈考》對經絡學說有一定的補充和貢獻。還著有《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等,均佚,但這些書的某些內容在《本草綱目》中也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