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德

李昭德

李昭德(?-697年),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刑部尚書李乾祐之子。李昭德出身於隴西李氏丹陽房,以明經入仕,歷任御史中丞、陵水縣尉、夏官侍郎、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內史。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打擊酷吏,反對武氏,力保李唐宗室對皇位的繼承權。但因恃寵專權,引起朝臣不滿,被貶為南賓縣尉。697年(神功元年),李昭德升任監察御史,被來俊臣誣告謀反,斬於洛陽鬧市。中宗復辟後,追贈左御史大夫。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李昭德生性精明幹練,有其父李乾祐之風,年輕時考中明經,累遷至御史中丞。689年(永昌元年),李昭德因罪被貶為振州陵水縣尉,後又被召回朝中,擔任夏官侍郎。

擔任宰相

692年(長壽元年),李昭德升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並奉命建設東都,籌劃創建文昌台以及定鼎、上東諸門。當時,魏王武承嗣擔任文昌左相。李昭德進諫道:“武承嗣已然封王,不宜再任宰相,這會使百姓生出疑惑。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權力,何況姑侄?”武則天於是將武承嗣罷為太子少保。

後來,洛陽百姓王慶之糾集數百人,多次上表朝廷,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武則天對立嗣之事尚未拿定主意,非常厭惡王慶之,便命李昭德前去詰責。李昭德竟將王慶之杖斃,並奏道:“自古沒有侄子為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陛下應將皇位傳於子孫,以為萬代之計。況且陛下的天下來自於天皇,若立武承嗣為太子,恐怕以後天皇不能享受血食。”武則天遂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的考慮。

武承嗣對李昭德非常痛恨,數次在武則天面前詆毀。武則天道:“自從我任用昭德為宰相,常能睡得安穩。他能為我分憂,不是你們能比的。”

694年(延載元年),李昭德升任檢校內史(即中書令),並擔任朔方道行軍長史,隨大總管薛懷義征討東突厥。在行軍途中,李昭德惹惱薛懷義,遭到薛懷義的鞭打,恐懼請罪。不久,突厥退軍,唐軍也班師而回。

遭劾被貶

當時,朝中酷吏橫行,來俊臣、侯思止等人陷害忠良,以致百官恐懼。李昭德多次當廷參奏酷吏枉法,甚至借侯思止私藏錦帛一事,將其杖斃,大挫酷吏氣焰。

來俊臣等酷吏因此對他極為仇視,多次攻訐於他。

李昭德倚仗皇帝信任,獨攬朝政,意氣用事,也引起很多朝臣不滿。魯王府功曹參軍丘愔彈劾道:“長壽以後,陛下委任李昭德,讓他參與機密,決策朝政。一些有利於國家的事,他事先不參與商議,待到已批示將要推行時,才另提出不同意見,顯露出獨斷獨行,以此表現自己。天下重任不可輕易委託於人,要防微杜漸。如果大權旁落,要收回就難了。”

長上果毅鄧注寫了一篇《碩論》,詳細述說李昭德專權的事實,鳳閣舍人逄弘敏立即將此文上奏皇帝。武則天因此對李昭德起了憎惡之心,對宰相姚璹道:“李昭德身為內史,備受榮寵,如果真的像大家所彈劾的那樣,實在是有負於國。”同年九月,李昭德被貶為南賓(今廣西欽州)縣尉,不久又被流放。

斬於鬧市

697年(神功元年),李昭德又被召回朝中,擔任監察御史。來俊臣時任太僕少卿,與他素來不和,便誣告他謀反,李昭德因此下獄。

不久,來俊臣也被下獄。

同年六月,李昭德與來俊臣一同被斬於洛陽鬧市。當日,天降大雨,人們都痛惜李昭德,而對處死來俊臣則拍手稱快,道:“今日大雨,真是一悲一喜。”

706年(神龍二年),李昭德被追贈為左御史大夫。782年(建中三年),唐德宗又追贈他為司空。

軼事典故

武則天喜好祥瑞,便常有人藉此獻媚。有人從洛水中撈出一塊白石,上有幾個赤點,便入宮獻給皇帝,稱:“此石赤心,所以來進。”李昭德叱責道:“此石赤心,難道洛水中其他石頭全造反了?”

人物評價

劉昫:昭德強幹為臣,機巧蒞事,凡所制置,動有規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權,將立為皇太子,尋更所任,復寢其謀,鹹由昭德之言,能拒則天之旨。又觀其誅侯思止,法王慶之,挫來俊臣,致朋黨漸衰,諛佞稍退。又則天謂承嗣曰:"我任昭德,每獲高臥,代我勞苦,非汝所及也。"此則強幹機巧之驗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則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謙御下,以柔守剛,不恃專權,常能寡過,則復皇嗣而非晚,保臣節而必終。蓋由道乏弘持,器難苞貯,純剛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陳,鄧注深論,瓦解而固難收拾,風摧而豈易扶持。自取誅夷,人誰怨懟?

宋祁:昭德、頊進不以道,君子恥之。雖然,一情區區,抑武興唐,其助有端,則賢炎遠矣。

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奏疏一篇:《請建皇嗣疏》。

家庭成員

祖父:李偉節,曾任司隸刺史。

父親:李乾佑,官至刑部尚書。

兄弟:李余福,官至監察御史。

兒子:李元紘。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四十二》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唐紀二十》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唐紀二十二》

影視形象

2003年《護國良相狄仁傑》,廖京生飾演李昭德。

2004年《無字碑歌》,周毅華飾演李昭德。

唐代宰相(四)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唐太宗時,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如不加“同平章事”,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被擠出宰相行列。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