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四百年不倒翁的歷史傳奇
據記載,明萬曆二十七年(1600年)歲末,南海西樵李升佐在大南門已末牌坊腳經營草藥店。有一天,他乘船經商歸來,船靠岸後,發現有人遺失一包銀兩。李升佐雖是商人,並不因財昧義,在碼頭久候失主。等了很久,見一人焦慮灼灼遍尋四處。他就是九江陳體全,也是小本生意人。他是收到貨銀搭船回廣州,因急於上岸,而遺忘貨銀在船上。李公當即奉還原銀,陳公失而復得此銀,有感於李公之義遂揖拜深交。陳公懇切以此銀之半入李公之草藥店為本,兩人立約:“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祥”。兩人各取其姓,“陳”與“李”,取名“陳李濟”,同心濟世。這種股份制模式比廣東在康熙二十二年出現的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提早了40年。
陳李濟一開始便恪守著“配方必須嚴謹,選料必須上乘,製作務求精工”的工藝規程。到康熙二十二年後,陳李濟初步形成規模,能生產膏、丹、丸、散、油、錠、酒、茶8個劑型的中成藥。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於蠟殼藥丸的製作工藝,這是陳李濟率先發明的,也是對中藥貯存的一大貢獻。蘇合香丸中的蘇合香是地中海盛產的一種金縷梅科植物所分泌的芬香樹脂,可用來治心絞痛等心臟病。但蘇合香容易揮發,再加上廣東氣候潮濕溫暖,不易保存其香。為了保存其藥性,三百年前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陳李濟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用蠟殼包裹。研製成功的蜂蠟與木蠟混合後,既不軟,也不硬的蠟殼,能保持藥物幾十年不變。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北京中醫學院和北京科教製片廠,就以陳李濟藥廠的蠟丸生產拍成電視錄像片向世界播發。
在清王朝,陳李濟的蠟殼藥丸亦頗負盛名。“烏雞白鳳丸”到了清廷,已是宮廷秘方,專供後宮套用。據說慈禧太后能老而愈壯,朱顏不改,是因為她長期服食陳李濟的“烏雞白鳳丸”。同治皇帝一次偶染風寒,腹痛吐瀉不止。幾位御前的太醫們忽然想起御街外廣東陳李濟所設藥攤有“追風蘇合丸”,即奏明同治帝。同治即傳詔,並遵老佛爺懿旨進廣藥蘇合丸。果然一服腹痛立止,疴嘔即愈。陳李濟乃名噪京城。龍顏大悅,御筆親書“杏和堂”敕賜,欽定“陳李濟杏和堂”以示褒掖。並傳旨廣東年年進貢“三寶”之一的陳皮,欽點陳李濟所儲百年陳皮調京御用。民國之初,政府頒布“商標法”,陳李濟將“杏和堂”繪成盾形作為註冊商標。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李濟被更名為廣州中藥二廠,“杏和堂”商標也被革了。直至1980年,才重拾“陳李濟”金字招牌。1994年,李國駒擔任廠長後,突破企業發展瓶頸,重新選址,一座占地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3萬平方米現代化廠房矗立在廣州大道南,從加拿大、義大利、英國引進了多台(套)自動化生產線,企業順利通過GMP認證,這為企業實現新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