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背景
北侖(鎮海縣)小港李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家族?它是“寧波幫”中發跡最早、財力最雄厚、影響最大、傳世時間最長的家族之一。小港李家自清道光年間起家,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跨越七代,從中不僅走出了一批商界領袖、實業巨子,更有大批各個專業領域的成功人士。李氏家族的百年發展史,就是上世紀寧波當地大家族命運的縮影,更集中體現了“寧波幫”在近代史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李氏家族愛國愛鄉、科學民主、開拓創新、博愛人道的精神,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值得眾所共仰。”
李氏家族發家始於李也亭。
中國第一艘民營軍艦
1822年,15歲的李也亭從家鄉小港闖蕩上海灘,從當學徒開始,開啟了李家百餘年興盛的第一步。當了4年學徒後,機靈的李也亭跳槽至沙船業,按當時的行規做些私貨販銷。經過幾年積累,李也亭隨即投資沙船業,到1851年後,李也亭已擁有沙船10餘艘。後來,他又投資碼頭和金融業,生意越做越大,成為了上海灘的航運業巨子。回顧李也亭一生傳奇,寶順輪經常被後人提起,這是中國第一艘民營軍艦。當時海盜猖獗,影響到了南北海運。李也亭與慈谿費綸志、盛植琯等寧波商人經過籌劃,決定購買軍艦護航。隨後,他們合夥出資一半,另一半由寧紹道台和寧波府墊付,總共籌資7萬銀元,買下了寶順輪。鹹豐五年(1855年)春季,寶順輪駛進寧波港,正式開始護航。據記載,在投用後短短的三四個月時間裡,寶順輪大展神威,共擊沉和俘獲海盜船68艘,生擒和剿殺海盜2000餘人,基本肅清了南北洋匪患。
小港李家紀念館裡唯一的女性塑像
2013年4月25日,北侖小港李家紀念館開館,見證一個家族的百年繁華。
館內僅有的一座雕像,卻屬於一個女人。她就是李也亭的兒媳婦張太夫人。
張太夫人非常重視子女教育。她不希望子孫守著祖業吃老本,也不提倡子孫去做官,還堅決反對死讀書,鼓勵後輩走出國門看世界。
為此,她不但把全家搬到了上海,還親自派遣子孫19人留學海外,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
正是在她的影響下,李家後人中人才輩出,科學家、工程師、建築師、醫學專家比比皆是,還出了核物理專家和鋼琴大師,如今在金融、文化、電影等領域也都有不少卓有建樹的專家。
張太夫人還樂善好施,做過無數好事。她曾籌集4萬銀兩,贖買了450名素不相識被拐賣到南洋去的女工。
聽聞她的義舉,國學大師王國維曾作詩誇讚:“一招賣作奴,終身為非民,偉哉張太君,獨拯五百人。”
寧波最早的一所大專
1900年,李家在寧波江北岸泗州塘購田千畝,辦了寧波第一所完全中學益智中學。學校請來美國人當校長,課本全用外文原版。辛亥光復後,張太夫人又把這個學校的千畝土地和校舍送給寧波政府辦甲種高級工業學校,是寧波最早的一所大專。
人才輩出的李家
進入20世紀前後,小港李家在上海的事業如日中天。李家第三代更是人才輩出,其中又以曾任上海總商會會長的李雲書、旅滬寧波同鄉會會長的李征五及辛亥革命期間上海的風雲人物李薇莊三兄弟最具風采。他們除經營祖傳家業外,還廣泛投資新興事業,如輪船、銀行、保險、絲織等,使李家成為名震滬上的工商大家族,在工商界叱吒風雲。
李征五,被人稱為“上海灘最早的大亨”,曾與孫中山、黃興、陳其美交往密切。辛亥革命前,他即加入了同盟會,還捐出百萬元私財組建光復軍,支持辛亥光復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另外,在李家第三代中,李善祥(1880年~1954年)受抗日救亡運動影響,其子女大多投奔共產黨。次女李又蘭成為新四軍戰將張愛萍的夫人。
甲午戰爭後,特別是進入民國以來,領風氣之先的小港李家後人紛紛走出國門,前往歐美、日本諸國求學,李氏子弟奮發有為,均有所成。畢業於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的李祖恩(1890年~1937年)是眾多留學兄弟中最早出名的。他學成回國後不久,便被“北洋財閥”盛宣懷委以重任,相繼擔任郵傳部主事、財政部庫藏司司長、印刷局局長、幣制局主事,有“小財神”之稱。
畢業於美國倫賽利工程學院的李祖賢(1894年~1981年),歸國後創辦六合工程公司,名聞國內建築界的上海海關大樓、上海圖書館、南京故宮博物館、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漢大學圖書館等一批著名建築物均出自“六合”之手。
此外,李家第四代也有多人涉足藝術領域,著名畫家張大千與李家關係非同
尋常,其中與張大千情同兄妹的李秋君(1899年~1971年)藝術成就享譽民
國畫壇。她以山水、仕女畫見長,是我國最早在國際美術界獲得聲譽的女畫家之一,曾擔任中國女子書畫會主席。 她是中國第一個在國際上獲金獎的女畫家,是著名畫家張大千生平第一知己。
如今,第五代“名”字輩李氏,除居住在大陸各地外,還遍及歐美、日本及港台等。他們憑藉著自身的優勢與先人的創業精神,又創造出頗為世人矚目的成就,由此譜寫了百年家族的新篇章。如李名覺,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長期從事舞台藝術設計。他獲得過無數次榮譽,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總統里根在任時,曾授予有卓越貢獻的少數民族人士“青雲獎”,李名覺與電腦專家王安是僅有的兩名華裔得主。李名儀則在美國建築界有“小貝聿銘”之稱。據統計,李家第五代“名”字輩共有110餘人,在國內外創造出自己的成就。可以說,到“名”字輩,小港李家已從工商世家成功轉型為科技文化世家。
人物生平
李善祥祖居浙江省鎮海縣港口村,以務農為業,後靠叔祖父李世亭闖蕩上海,賺錢投資,開船號、設錢莊、經營房地產,遂成巨富。李氏家族產業日隆,成為寧波幫巨頭之一。在這種背景下,李善祥之父李濂水步入仕途,誥授通奉大夫,花翎四品銜。
1880年8月25日,李善祥生於北京父親任所。1894年,李善祥受父親灌輸的“非君說”之影響,勇敢地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回到故鄉,參加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並擔任鎮海縣民政長(縣長)。李善祥年輕時博覽群書,接受了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參加了革命黨———新浙江同志會,在辛亥革命中被推舉為鎮海縣首任民事長。
李善祥從政時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招致豪強劣紳的攻擊,他也看不慣袁世凱等新軍閥的倒行逆施,就憤然辭官,遠赴東北,要走“實業救國”、“農業救國”的理想道路。
1912年,李善祥辭去鎮海縣民政長(縣長)之職,帶著妻子和兩個書僮到東北錦州創業,走上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之路。
他從美國購進新式鏵犁,創辦恆康農場;他購進德國西門子發電機,裝上西門子電話;他在錦州開辦商號、油坊,搞活了遼西經濟。
他在東北第一次以資本主義股份制方式經營,第一次用農業機械耕種,第一次在鹽鹼地試種水稻成功。
他在錦州廟溝開墾土地,打了23口井,抽水灌溉土地,種植蘋果,並採用先進技術,改良品種,創造了紅元帥、國光蘋果。
他在自家果園——生生果園創建耕余學院,有國小部、中學部、大學部,免費培養貧苦孩子。
1922年李善祥與鐵路錦州站站長陳少亭等合資創辦錦州第一個醬園———萬生醬園,來浙江紹興聘請師傅和經理,從此錦州有了南方式的醬油和乳腐生產,後來竟成了東北地區的錦州特產。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鬼子入侵錦州,曾多次拉攏李善祥,要他擔任錦州農會會長。李善祥堅決推辭,後帶領家小,回到老家小港。
當時的小港已經成為抗日前線。李善祥出錢又出力,要求孩子們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還出資建了一家小型醫院。李又蘭和李家的其他孩子一起,組織抗日宣傳隊、救護隊,宣傳抗日救國,救護傷員,李又蘭還記得,當時輕傷員由救護隊就地救護,重傷員轉往鎮海。
但是後來覺得大家就這樣宣傳宣傳、救護被日本鬼子打傷的傷員,太被動了,太憋屈了。他要求孩子們都到抗日第一線去,親自參加戰爭。
正是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的引導,1937年,李家四兄妹和當地幾十位青年一起,動身尋找抗日隊伍,前往前線。他們中有九位後來參加了新四軍,其中一位是李又蘭。李又蘭還記得,臨行時,父親給他們每人十塊大洋,母親幫他們把錢縫在衣服里,再三的關照:“不到萬不得已可千萬不要用掉了喔。”
把才十幾歲的孩子送到抗日前線去打仗,父母親是什麼樣的心情?他們可曾想過,孩子們可能受傷,可能犧牲,可能被俘受折磨?後來的事實證明,當年李善祥的四位上前線的孩子中,有兩位曾進集中營,有兩位歷經磨難、九死一生,李又蘭更是皖南事變的倖存者。
李又蘭回憶說,他的父親曾到上饒集中營,營救孩子。也曾到蘇北解放區,看望李又蘭。父親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們跟著共產黨抗日救國這條路走對了,他非常欣慰,非常讚賞。
1950年,李善祥被選為錦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又被選為遼西省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1959年病逝,享年80歲。
主要功績
實業救國
在南滿鐵路線上,日本人種的蘋果到處叫賣,李善祥的民族尊嚴受到極大傷害,他發誓要種出中國人自己的蘋果。於是刻苦學習果樹的栽培技術,到大學聘請園藝專家,於1928年在遼寧錦州創辦了生生果園股份公司。他親自動手,拜農藝師和園藝工人為師,又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栽培出聞名遐邇的國光、紅元帥等香甜可口高質量高產量的蘋果樹。
隨著果園的創建、發展,為了培養園藝人才,李善祥又創辦“耕余果藝學院”,同時為使職工和廟溝貧苦兒童有求學機會,學院分國小、工讀和研究三部分,後來又在寶龍嶺和水平營設兩分校,以便於山溝兒童就近入學。學校實行免費入學,並借給書籍。
為了尋求造就人才的教學制度,李善祥親自去南京參觀陶行知辦的曉莊師範,對陶的平民教育思想、艱苦奮鬥的校風和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十分讚賞,當即請陶行知先生介紹丁莘白、沈雪之、李文淵等一批優秀教師(其中有些是共產黨員)來耕余任教。他們把曉莊的作風帶到耕余,校內全部仿效曉莊的辦學制度,平時以“工農勞動萬歲”的思想教育學生,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每遇“五卅”等紀念日,學校開展文藝活動,演出列強侵略我國等內容的活報劇,讓學生心中深深埋下憂國憂民的種子。
投身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了錦州,有名望的實業家李善祥是日軍拉攏收買的對象,但日軍每次登門求見都吃了閉門羹,為逼李善祥就範,日軍及他們的幫凶先設計了一場綁架案,後又將他軟禁,許諾讓他當錦州市市長。這一切都動搖不了李善祥絕不當漢奸的決心。
李善祥先將妻兒老小偷偷送回南方,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他終於避開日本人的監視,不顧東北的偌大產業,跑回寧波小港,投入了抗日救國運動。
在日軍把戰火燒到寧波時,李善祥毫不猶豫慷慨解囊,出資組織了一支救護隊和擔架隊,併購買了藥品和醫療器材,聘請了有技術的醫生承擔醫療任務,並培訓救護隊員,他的妻兒老小也全部出動,參加戰地救護工作。
這支救護隊和擔架隊曾搶救了因遭到敵機轟炸和炮擊而受傷的民眾和抗日隊伍。李善祥還利用本族祠堂、莊屋辦了難民收容所和難童教養所,使失去父母的孩子有了家;免費供粥飯給那些飢腸轆轆的難民,幫助他們度過最艱難的日子。當他發現當地駐軍缺少禦寒衣物時,就買來布和棉花,讓自己的夫人帶領婦女日夜趕做冬衣和鞋子,他們做的衣物足夠供一個團的抗日戰士使用。
李善祥為了抗日把自己的家產都貢獻出來了。他的8個子女,在父親的帶動下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李善祥的大兒子李祖平組織了抗日宣傳隊,到鄉村城鎮作演講、教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戲劇,。在1937年戰火蔓延到浙東時,李善祥毅然決定送子女參加新四軍,當年李善祥有5個子女參加新四軍,其中,他的二女兒才17歲,三女兒只有14歲。1942年,他的二女兒李幼蘭與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張愛萍結婚。以後,他同張愛萍、蘇皖省政府主席李一氓、新四軍軍長陳毅多次接觸,關係甚密。
1940年浙東大旱,李善祥被推舉為鎮海縣糧食調劑委員會主任。動員大家平價賣餘糧,自己也帶頭解囊。日軍占領鎮海後,他輾轉流亡到昆明、重慶等地。
1946年夏,李善祥回到了離別9年之久的錦州南山“生生果園”,又開始從事他的果藝事業。錦州解放後,李善祥將自己傾注畢生之力經營的“生生果園”無償地獻給了國家。在李善祥首栽蘋果的帶動下,不久,遼西地區出現了多處果園。產量逐漸擴大,品種不斷更新,最後蘋果遍及遼西地區,錦州蘋果從而也出了名。
人物評價
著名愛國實業家李善祥先生,他堅定地支持民族解放事業,其創建的生生果園、小姐樓、罕王殿等均已被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生生果園更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大果園”發源地。
軼事典故
“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這是毛主席曾經講過的一段話,這段話高度讚揚了解放軍戰士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情操,也讓錦州蘋果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1956年11月15日,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說:“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裡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訊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 ”
家庭關係
長子李祖平和長媳程敦彥、次子李祖寧和媳婦葛君、次女李幼蘭(又名李又蘭)和女婿張愛萍、三女李采芝(又名李錦)和女婿邱祖坤、四女李采荷(又名李藝)和女婿林暉。
李善祥的5個子女、2個媳婦、3個女婿共10人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又(幼)蘭,我國著名實業家李善祥次女,副軍級離休幹部。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的夫人。
四女兒,李藝(1926年—1994年),原名李采荷,又名黎藝。1942年6月參加新四軍浙東縱隊。1944年1月被批准入黨,隨後被捕進入集中營,1948年10月重新入黨。曾在浙東三北地區三五支隊、華中軍區及華東野戰軍等部隊擔任過電台繕寫員、文化教員及圖書管理員。1949年至1953年,先後在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南京市軍管會文藝處、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解放軍文藝社和總政青年部等單位從事編輯工作。1956年調入中央廣播事業局,歷任編輯、幹部科副科長、中唱公司辦公室主任兼人事處長等職。1983年離休時為司局級幹部。
丈夫林暉,原名林聖緯,1922年12月7日出生。1937年8月參加小港抗日救亡宣傳隊,1938年3月參加新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皖南、蘇南、蘇中、浙東的抗日武裝鬥爭和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與上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兼青年科科長,總政治部青年部科長、處長,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副主任,江蘇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人民裝甲兵》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解放軍裝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銜。離休後享受副軍級待遇。
中國書畫家協會遼寧省會員名單
中國書畫家協會總部設在北京,主要辦事機構設在廣州。協會設有常務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理事會、評審委員會、事業拓展部、培訓中心和《書畫家報》、《書畫家》雜誌、中國書畫藝術大學(籌)、金才文化藝術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