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勉[唐朝宰相]

李勉[唐朝宰相]
李勉[唐朝宰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唐朝宰相,鄭惠王李元懿曾孫,岐州刺史李擇言之子。 勤學經史,沉雅清峻。 初為開封縣尉,頗有政績。 至德元年,拜監察御史 ,輔佐唐肅宗光復,拜太常少卿。受到李輔國排擠,出任汾州刺史,遷河南尹,轉江西觀察使 。性情淡泊,居官廉潔。唐代宗即位,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政尚簡肅。受宦官魚朝恩排斥, 出任嶺南節度使,鎮壓叛亂,協調外貿。 大曆十年(775年),拜任工部尚書,封汧國公。 出為永平軍節度使,素有德望。 轉汴宋節度使,大破田悅,拜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叛辰李希烈攻克汴州, 入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 表請辭官,以太子太師致仕。 貞元四年(788年),病逝,終年七十二,冊贈太傅,諡號貞簡。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李勉,鄭王李元懿的曾孫。父親李擇言歷任四州(漢、褒、相、岐)刺史,以嚴厲幹練著稱,封安德郡公。 。在漢州(今四川廣漢市)時,張嘉貞是益州長史、判都督事,性情簡慢崇貴,與轄境內的刺史禮節相隔,但引李擇言同榻而坐,談論政治,當時人覺得很榮耀。

李勉自幼勤讀經史,成年後沉靜文雅、清正嚴峻,崇尚道家思想。因皇親陪位典禮,拜開封縣尉。當時,天下承平已久,汴州(今河南開封)是水陸交通要路,民居龐雜,最難治理。李勉在任時,與縣尉盧成軌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發惡事的名聲。

至德元年(756年),李勉隨唐肅宗前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朝廷崇尚武功,勛臣依仗恩寵,大多不知禮儀。大將管崇嗣在朝堂上背向而坐,談笑自如,被李勉彈劾,遭到拘押。唐肅宗赦免管崇嗣,嘆道:“我有李勉,才知道朝廷的尊貴啊。”於是提拔他為司膳員外郎。

至德二年(757年),關東諸將送來戰俘一百多人,肅宗命全部處死。李勉進諫道:“元兇還沒有消滅,戰亂波及了大半個國家,許多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得知陛下登基,都想著洗心革面,如果把這些被俘的人全部殺掉,是逼迫那些跟隨反叛的人繼續作亂。唐肅宗立即命令赦免戰俘。

歷任要職

郭子儀收復長安後,李勉歷任清要官職,累遷河南少尹。河東節度使王思禮、朔方河東都統李國貞以為行軍司馬。不久,拜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觀察使。

寶應元年(762年),羌族、奴剌聯軍入侵梁州(今陝西漢中),李勉守不住城池,召回朝廷,擔任大理寺少卿。但是,唐肅宗一向看重他的正直不阿,擢為太常少卿 ,準備對李勉加以重用。李勉不肯阿附權宦李輔國,貶出朝廷,歷任汾州刺史、虢州刺史,遷京兆尹、檢校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都畿觀察使,出為河南尹,轉江南西道觀察使。

節度永平

大曆二年(767年),李勉入朝,拜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大曆四年(769年),出為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使。當時,番禺叛軍首領馮崇道、桂州叛將朱濟時等作亂數年,攻陷十餘州。李勉到任後,派大將李觀與容州刺史王翃合力征討,將它們全部斬殺,最終平定五嶺。

大曆八年(773年),拜工部尚書,封汧(qiān)國公。不久,永平軍節度使令狐彰病死,臨終前上表舉薦李勉接替自己。唐代宗以為永平軍節度使,在鎮八年,以素有德望,不威而治,關東諸藩鎮十分敬重。

大曆十一年(776年),汴宋節度留後田神玉去世後,受命兼任汴州刺史、汴宋節度使。汴州大將李靈曜勾結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起兵反叛。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派侄子田悅出兵援助。李勉聯合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河陽節度使馬燧出兵征討,大破田悅,令部將杜如江生擒李靈曜。

後來,李忠臣鎮守汴州,李勉回鎮。大曆十四年(779年),李忠臣貪婪殘虐,部下驅逐。李勉擔任汴宋節度使,並將治所遷到汴州。不久,

兵敗汴州

唐德宗繼位,加李勉為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李勉又加檢校左僕射,充任河南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李希烈反叛,兵圍襄城。李勉奉命隨同神策軍將領劉德信出兵,上表道:“賊軍以精兵圍攻襄城,許州(今河南許昌)必然空虛,不如直搗許州,襄州之圍可解。”不等朝廷答覆,便命部將唐漢臣與劉德信攻襲許州。 二將離許州還有數十里時,接到朝廷詔令,責備違詔出兵,只得返回,結果在扈澗遭到敵軍襲擊,輜重兵械全部丟失。唐漢臣逃到汴州,劉德信逃到汝州。李勉擔心東都危急,另派四千兵馬前去助守,被敵軍截斷後路,不得返回。

同年十二月,李希烈親自圍攻汴州,李勉閉城堅守。援軍數月未至,集中全部兵力突圍而出,東奔宋州(今河南商丘)。不久,李希烈攻陷汴州。

興元元年(784年),李勉請求辭去都統之職,朝廷以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勉回朝後,身穿白衣,向朝廷請罪,得到唐德宗赦免。李勉自覺慚愧,此後備位官職,不再有所建議。

晚年生活

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打算拜新州司馬盧杞為澧州刺史。給事中袁高認為盧杞奸邪敗政,貶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責,不肯發布詔書。德宗問宰相道:“讓盧杞當一個小州刺史,可以嗎?”李勉道:“陛下打算給他官作,即便讓他當大州刺史也是可以的,只是會讓天下百姓失望。”唐德宗遂封盧杞為澧州別駕,

後來,唐德宗問李勉道:“大家都說盧杞奸邪,朕怎么不知道!你知道他的罪狀嗎?”李勉答道:“天下都知道盧杞奸邪,唯獨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的奸邪之處。”時人都稱讚李勉正直,唐德宗逐漸疏遠於他。

貞元二年(786年),李勉罷相,加封為太子太師(一作太子太保)。貞元四年(788年),李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冊贈太傅,諡號貞簡。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列傳第五十六》 有記載。

人物評價

宰相李泌: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長。

常裒:御史中丞東都畿內觀察使李勉,才茂宗枝,名推公器,風標自肅,操履愈高。智略可仗於安危,忠貞克同於休戚,親賢是賴,中外必聞。屬肆覲觀風,三川展義,來蘇望積,處劇才難,實資模楷之良,共緝保□之政。

陸贄:汧國公李勉,忠信孝友,直方簡儉,達君臣父子之際,知禮樂教化之端。虛澹保和,貞明寡慾,求舊則德懋,敘親則屬尊,師範國儲無易其選。

劉昫:① 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簡易,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屬詩,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及在相位向二十年,祿俸皆遺親黨,身沒而無私積。其在大官,禮賢下士,終始盡心。② 李勉、李皋,稟性端莊,處身廉潔,臨民蒞事,動有美聲,可謂宗臣之英也。若夫治軍旅,禦寇戎,謀必臧,戰必勝,則又勉不及皋遠矣。

歐陽修:① 位將相,所得奉賜,悉遺親黨,身沒,無贏藏。其在朝廷,鯁亮廉介,為宗臣表。禮賢下士有終始,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後二人卒,至宴飲,仍設虛位沃饋之。遣戍兵,常視其資糧,春秋存問家室,故能得人死力。② 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國也。唐宰相以宗室進者九人。林甫奸諛,幾亡天下。李程和柔,在位無所發明。其餘以材稱職,號賢宰相。秦、隋棄親侮賢,皆二世而滅。周、唐任人不疑,得親親用賢之道,饗國長久。嗚呼盛歟!

宋高宗趙構:肅宗興靈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

徐鈞:指破奸邪叵測心,一言剴切盍沉吟。主昏不聽終無奈,付與清風一曲琴。

軼事典故

信而葬金

李勉少年時家境貧寒,在梁宋地區(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遊歷,與一個儒生同住一家客棧。儒生病重,臨死前將自己帶的銀子交給李勉道:“希望你用這些錢將我埋葬,多餘的銀子就送給你。”李勉答應了,卻在安葬後,暗中將剩下的銀子放在棺材下面。後來,儒生的家屬來向李勉道謝,李勉與他們一同挖開墳墓拿出銀子交還他們。

窮邸遇俠

李勉任開封尉時,審理犯罪案件,一個囚犯很有氣概,請求活命,李勉便放了他。幾年後,李勉被罷官,遊歷河北,偶然碰到這個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難以報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動了殺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僕的通知,連忙騎馬逃跑,馳到半夜,已行了百餘里,便在一個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問他:“此處有很多猛獸,你怎敢連夜趕路?”李勉就把前後經過講述一遍。還未講完,房樑上便跳下來一個人,道:“我幾乎誤殺長者!”隨即離去,在天亮時又提著囚犯夫妻的人頭回來,交給李勉。

這個故事後來被收錄在《醒世恆言》中,名為《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拯救無辜

李勉任山南西道觀察使時,任命前密縣尉王晬為南鄭令,但是朝廷卻要將王晬處死。李勉得知王晬是被權貴誣陷,對將吏們道:“皇上正依靠地方官作為百姓父母,怎能因為有人進讒言而殺無罪之人!”於是飛表上奏,請求赦免王晬,王晬因此被釋放。王晬後來擔任大理評事、龍門縣令,有能吏之名。當時人都稱讚李勉有知人之明。

不殺孝子

李勉為江西觀察使時,部下有人因父親生病,按照迷信的方法,製作一木偶人,寫上李勉的姓名和官位,埋在土中。後來,此事被人告發。李勉道:“他是為父親禳災,值得同情。”於是沒有追究此事。

不佞宦官

京兆尹黎乾阿附於宦官魚朝恩,魚朝恩每次到國子監,黎乾都要動用京兆府的人力,準備數百人的飯菜接待。後來,李勉繼任京兆尹,魚朝恩又要到國子監,府吏請求準備飯菜。李勉道:“軍容使判國子監事,我如果前往太學迎侯,軍容使應該厚禮款待。我擔任京兆尹,軍容使如果惠顧我京兆府,我豈敢不準備飯菜呢?”魚朝恩得知後銜恨在心,從此不再去太學。

江中沉寶

李勉在廣州任職六年,所用器物車服等仍為原樣,沒有增加裝飾。後來,李勉回京任職,在石門山(在廣州西北江中),將全家人貯存的南貨犀象等物,統統投入江中。當地耆老都認為李勉可以與宋璟、盧奐、李朝隱三人(三人都曾任職嶺南)相媲美,當地吏民立碑以頌其德。

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章兩篇:《廚院新池記》、《滑州新驛記》

家庭成員

曾祖:李元懿,絳州刺史,鄭王,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諡號為惠。

祖父:李琳,封安德郡公。

父親:李擇言,岐州刺史,安德郡公。

兒子:李纘、李縝、李緯、李約(兵部員外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