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聞自述

李先聞自述

《李先聞自述》是200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先聞。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李先聞李先聞
作 者:李先聞
叢 書 名: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出 版 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560780
出版時間:2009-07-01
版 次:1
頁 數:34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李先聞自述》是一位終生獻身學術研究的科學家的人生全景紀錄。從辛亥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從清華學堂的師生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院的著名遺傳學研究集體,從教育學術界的世象和潛規則到家庭瑣屑,世態炎涼,作者都娓娓道來。
周詒春、馬約翰、盛世才、胡適、朱家驊、趙連芳、胡子昂、沈宗瀚、蔣彥士等中國現代教育、科學乃至政界的著名人物,經作者筆端,精神面貌具現。

作者簡介

李先聞(1902~1976)。四川江津人,植物遺傳學家和作物育種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清華學校畢業(1923),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1929),曾任東北大學、河南大學和武漢大學教授,四川農業改進所技正,中研院植物所研究員,台灣糖業公司專家顧問,台南糖業試驗所評議會主席,台灣中研院植物所籌備主任、所長。

目錄

出版說明
自序
1 我的家世
2 國小時候
3 投考清華
4 清華八年
5 留學時期
6 回國後頭兩年
7 艱苦的河南大學農學院
8 武漢大學的生活
9 抗戰期間四川九年
10 第一次重返美國
11 進中央研究院
12 來台後最初十四年
13 重返中研院
14 我的家庭
後記

前言

正當21世紀開頭的時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劃編輯出版一套《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有計畫地訪問一些當事人,希望他們能將親歷、親見、親聞的史實口述回憶,讓採訪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資料,為後人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化財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應該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口述歷史很重要。《論語》就不是孔子(前551-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這情形與希臘的蘇格拉底(約前470-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學家們相似。那個時代學者們還沒有自己著書立說的習慣,思想學說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門人弟子記錄下來的。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流傳兩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們當代人的所見、所聞、所歷,不能與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貢獻出來,流傳下去,對社會還是有益的。
司馬遷著《史記》,上古部分文獻太少,主要根據“傳說”(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說”,即口述、口述、再口述),準確的年代只能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算起,這不僅給年代學留下了一個空當,因而有今日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還給後人提供了懷疑的口實。辛亥革命前後,國內外出現了疑古思潮,提出“東周以前無史”論,企圖把中國文明史砍去一半。幸而這時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甲骨文,王國維於1917年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指出甲骨文中發現的殷商王室的世系,與《史記·殷本紀》中所載相吻合,《殷本紀》中的口述記載只有個別錯誤。這就把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由東周上推了近千年。由此,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他又於1926年在上海《科學》雜誌第ll卷第6期上發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一文,指出中國歷代出現的新學問大都是由於新的發現。他舉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是漢代曲阜孔壁中古文和西晉汲冢竹書的發現,說明新材料對於學術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胡適於1928年在《新月》第1卷第9期上寫了一篇《治學的方法與材料》,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僅是要找埋在地下的古書,更重要的是要面向自然界找實物材料。他說:“材料可以幫助方法;材料的不夠,可以限制做學問的方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學問的結果與成績不同。”

精彩書摘

1 我的家世
我的祖籍是廣東梅縣。清朝太平天國時,李大順、李二順在下川東一帶作亂,把那一帶的人都殺完了。清朝政府強迫移民到那兒去,我的先祖永良公夫婦也是被迫遷去的移民。因為他們到得晚,四川江津好一點的地方,都被那些捷足先登的人劃地為界,據為己產了。永良公就只得在長沖場,後來變為我們大祠堂原址[處]搭一個高梁柵,住下來。
我們客家人過去已遷移過三次,這是第四次遷徙,遷到四川的。客家人有不屈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堅毅個性,雖然處境艱難,總能求生存。我的先祖刻苦耐勞地替人家種田、做傭工,以維持生活,兒女倒生了不少。中國人家譜上只記載男性,女性是不記載的,所以,我不知道有幾位高祖姑母,只知道有五位高祖。我的高祖用芳公排第三,也就是始遷祖永良公的第三個兒子。他老人家在一家磨坊里做長工,每天陪著蒙了眼的不停轉磨的牛在磨房裡,兩腳兩手不停地踏著土製的篩麵粉器,勤勤懇懇地做工。忠厚誠實地為人,被老闆賞識了,於是幫助他,多給他些錢,叫他自己做生意。因此,他陸續地買起田地,置起產來。中年以後,他擁有八百多擔租谷,家境漸漸好轉。用芳公手足情深,講究義氣,覺得自己有了田地,兄弟們還在外邊吃苦,替人家做工,於心不安。就把田分為六份,將在外面挑水為生,或做其他零工的四位兄弟們都找回來。每人分贈一份,留一份做“蒸嘗”。大家繼續地耕田種地,務農為業。
川東的租谷制,每擔租(六十老秤斤計)自己種的話,每年可十足收一擔穀子,或者更多些。假若租給別人種,每年就只分到七成或六成,雨水不調的話甚至只能收五成或更少些。
我們李家排行是用“永、用、元、善、培、先、澤、世、傳、德、業、紹、家、聲”十四個字。我是第六代。我的曾祖元興公分在凌家壩居住,只兩弟兄。祖父善倫公,號天和,兄弟二人,排行第二。當時族人中“善”字輩大排行起來,已有三十六位了。其中有一位住在“磚房”的堂房曾祖,中過舉,顯親揚名,娶了有錢的馬氏夫人。富貴都有了,可惜馬老太太有遺傳性的瘋病,也帶給他們那房後代有瘋病遺傳的不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