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冢竹書

汲冢竹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戰國時代簡牘資料。西晉鹹寧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縣)一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了一座戰國晚期的魏王墓,獲得寫在竹簡上的各種書籍數十車。這些簡書被後人稱為“汲冢書”或“汲冢竹書”。

汲冢竹書

正文

由於盜墓人曾燃燒竹簡用以照明取寶,不少竹書被燒毀,還有許多被拆散折斷,使所書古籍遭到嚴重破壞。太康初,汲冢竹書為官府收得,晉武帝令秘書監負責整理,“校綴次第,尋考指歸”,並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把竹簡上的“科斗文” (即“古文”──戰國時三晉使用的文字 )過錄轉寫下來。經過苟勗、束皙、衛恆、王庭堅、和嶠、王接等學者的整理和考證研究,得到古書凡75篇。據《晉書·束皙傳》記載,計有:
《紀年》13篇。大約為魏國的史書,上記三皇五帝及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等三代史事,下記晉史,用晉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紀年,直至魏“今王二十年”。大略與《春秋》相應,但也有不少史事與《春秋》所記不同。《易經》 2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 2篇。與《周易》略同。但卦辭不同。或為《連山》、《歸藏》之類。《卦下易經》1篇。類似《周易》中的 《說卦》。《公孫段》 2篇。記公孫段與邵陟論《易》。《國語》3 篇。記晉、楚之事。《國名》 3篇。有些內容與《禮記》相似。又有些與《爾雅》、《論語》相似。《師春》1篇。集解《左傳》卜筮之事。“師春”可能是著書人的姓名。《瑣語》11篇。是各國占夢、卜妖怪吉凶書及相書。《梁丘藏》 1篇。先敘魏國的世系,次記丘藏金玉之事。《繳書》 2篇。論弋射之事。《生封》1篇。記帝王所封之地。《大曆》2篇。與鄒衍論說天文的著述相似。《穆天子傳》 5篇。記周穆王巡遊四海,見帝台、西王母的經歷。
《圖詩》 1篇,圖畫配贊詩。又有雜書19篇,包括《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另有 7篇嚴重殘損,已無法識別篇題內容。
汲冢竹書史稱“漆書”,實為好墨寫成。《穆天子傳》一書,簡長為晉古尺二尺四寸(約合今55厘米),一簡寫40字,用素色絲繩將竹簡編聯成冊。其他各書形制情況不明。據考,《紀年》之“今王二十年”是魏襄王二十年 (299)。因此,該墓墓主應是魏襄王。竹書也應是同時的文物。
汲冢竹書在南北朝時即逐漸散失。流傳下來的只有一部《穆天子傳》。傳世的另有一部後人重編的《竹書紀年》(今本),並非汲冢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編定的時間約在南宋以前,此書雖不可全信,但仍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清代學者朱右曾及近人王國維曾分別搜輯考訂古文獻中引用的原本《竹書紀年》佚文,重編《古本竹書紀年》,今人范祥雍、方詩銘等先後又做過輯校補訂工作。
此外,對現存的《逸周書》是否為汲冢竹書還存在爭議。《隋書·經籍志》著錄謂《周書》十卷,“汲冢書,似仲尼刪書之餘”;《太平御覽》卷首引書目作《汲冢周書》。宋丁黼、明楊慎已有考辨,認為《漢志》已有《周書》,汲冢竹書“雜書十九篇”中的《周書》非此《周書》。《四庫全書總目》說,這是梁代任昉、劉顯弄錯的,《隋志》誤采。又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汲冢師春》一卷,並謂此書“首敘周及諸國世系,又論分野、律呂為圖,又雜錄諡法、卦變”,認為已非汲冢原書。原書今已佚。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