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生[中國經濟專家網理事]

李仲生[中國經濟專家網理事]
李仲生[中國經濟專家網理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仲生,男,1951年7月生於北京。經濟學家,日本千葉大學經濟學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博士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研究員。早年在內蒙古牧區插隊。1986年赴日本自費留學,1992年畢業於日本城西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日本城西大學經濟學研究科,1995年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5年4月就讀於日本千葉大學,2000年3月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科,從事經濟學博士後研究。

人物簡介

現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致公黨中央經濟工作委員會委員、菲律賓卡威迪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生科學講演團副團長、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經濟套用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中國經濟專家網理事、日本國際亞洲文化學會亞洲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研究科特約研究員。

學術成就

《人口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李仲生博士長期從事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研究,出版專著《人口經濟學》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專著《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角度分析》在2002年榮獲首屆日本“華人學術獎”。日本人口學會高度評價了這部學術專著,國內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數十家媒體和部門報導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學家佐佐木陽一郎指出:“ 這部專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強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國人口問題為題,意義深遠,內容豐富,具有獨創性,正因為如此,他榮獲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第一號經濟學博士的榮譽。”回國後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前線》雜誌以及歐美同學會通訊等都為此作了書評。2006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人口經濟學》,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以及中國人口報等為此作了書評,同年該著作獲國家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求實》、《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國統計》、《中國人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美國《中國經濟評論》、日本《亞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東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等120餘篇,代表性論文《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總研究成果達400多萬字。在日本留學14年期間,曾參加過30多次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和日本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多次提交論文發表演講。

專著

1、《沒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傳記著作,2001年5月。

2、《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日本僑報社,2002年5月。

3、《人口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論文

1、《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載日本《城西大學經濟經營紀要》1995年。

2、《中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6年總第3期。

3、《中國經濟多重結構的變化》,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7年總第4期。

4、《論人口過度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的人口變動和經濟成長》,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8年總第5期。

5、《中國的出生力變動及其要因》,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1999年總第3期。

6、《中國的將來人口和結構變動》,載日本《東瀛求索》1999年總第10期。

7、《中國的人口流動》,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2000年總第4期。

8、《中國的將來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0年總第7期。

9、《中國的經濟轉換與雇用及失業》,載日本《亞洲文化》2000年總第24期。

10、《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原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

與計畫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國的經濟開放與經濟型人口流動》,載《人口與經濟》2001年第6期。

12、《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動態變化》,載日本《東瀛求索》2001年總第12期。

13、《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趨勢展望》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國的經濟成長及其人口因素》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2年總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原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年第10期;轉載於中國文史出版社編《中國經濟技術發展優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轉軌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原載《人口與經濟》2002年增刊;轉載於北大學子編輯部編《北大學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業在職教育培訓模式比較》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年第1期。

20、《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載《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2期。

21、《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一書,2003年4月。

22、《中國如何應對21世紀人才大戰》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5期。

23、《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與影響因素》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國的經濟起飛與人口動態》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3年總第10期。

25、《已開發國家的人才競爭策略》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8期。

26、《中國生育率轉變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載《中國統計》,2003年第12期。

28、《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4年4月。

29、《經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圈的發展》,載《求實》,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載《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資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8期。

32、《人口質量與科技進步》,載《中國當代經典論文》,2004年9月。

33、《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傑出管理專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國的人口增加與糧食供求》,載《當代中國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失業》,載《與時俱進 走向輝煌》,2004年9月。

36、《人口質量與勞動力素質》,載《中國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載《當代中國百業英才業績·論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原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4年11月16日;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與計畫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載《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40、《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改革發展理論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齡化與儲蓄消費》,載《歷史的回眸──共和國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經濟效益》,載《建國五十五周年優秀論文獲獎文庫》,2005年1月。

43、《人口發展與資源》,載《中國黨政經濟文獻》,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載《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2005年2月。

45、《試論鄉鎮企業就業與剩餘勞動力的關係》,載《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論21世紀全球化的人才競爭策略》,載《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2005年2月。

47、《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年3月。

48、《人口轉變的模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2005年4月。

49、《人口與礦產資源、能源》,載《共和國的輝煌理論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專家論文精選》,2005年5月。

51、《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總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與土地、森林資源》,載《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與勞動力供給》,載《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國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載《WTO與中國經濟》,2005年10月。

55、《論凱恩斯學派的人口經濟學說》,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論就業政策與充分就業》,載《中華名流世家──中華成功思想博覽》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論早期的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中國精神文明大典 論文卷》,2005年12月。

58、《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化》,載《華夏名人論壇》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戰後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12月。

60、《現代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從蕭條到低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業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載《感動中國 人民公僕》,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經濟決策與經濟分析》,載《中國當代優秀領導理論文選》,2006年1月。

64、《美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年第2期。

65、《英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與經濟起飛》,載《文明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2006年3月。

66、《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發展》,載美國《中國經濟評論》,2006年3月號第6卷第3期。

67、《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人口經濟發展》,載《人口與經濟》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載《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 論文全集》2006年4月。

69、《開發中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轉變和戰後經濟復興》,載《中國創新報導論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文獻》,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轉變的經濟理論與分析》,載《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國的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載《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本色 文論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載《感動中國──時代傑出新聞人物》(經典理論卷),2006年9月。

75、《對孩子數量和質量選擇理論的分析》,載《中華功勳人物論壇文庫》,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學科體系對中國的啟發》,載《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6期。

77、《20世紀前期已開發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華文明榜》,2006年12月。

傳奇經歷

在日本留學時的李仲生 在日本留學時的李仲生

大型紀錄片

李仲生的留學經歷及拼搏精神自大型紀錄片《 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我的太陽》在全國播出後,曾經在國內引起轟動,感動和震撼了億萬觀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央電視台、日本富士電視台和美國僑報等數百家中外媒體進行了報導。傳記著作《沒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作為暢銷書在中國、港台地區、美國以及加拿大等國發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自2000年回國以來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等十餘所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部門進行30多次專題演講,還在各種不同場契約數千名聽眾、觀眾、讀者談話或進行短暫的交流,成為老百姓心中的“平民明星”。

“李仲生精神”

媒介認為“李仲生精神”已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心中被認同,深深感動了年輕的一代。用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陳漢元先生話說:“李仲生這種精神,值得中華民族、日本民族以及全世界所有的民族思考”。2001年成為北京青年報跟蹤報導過的年度新聞人物,同年1月作為留日學子與留美學子張朝陽博士等4位海歸代表共同參加北京春節聯歡晚會,並接受節目主持人的採訪;2002年被中國人生科學學會推薦為“中國人生科學”講演團副團長。其奮鬥精神和學術研究還受到國外關注,2005年5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教授在北京飯店他的住所接見了李仲生,並表示把李仲生的奮鬥精神和科研成果介紹給芝加哥大學和他的學生們。日本人口學會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也報導了其研究成果。傳略和學術貢獻被《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國國情報告 成功人士風采卷》、偉大的復興 中國優秀經濟學家篇》(全國共88名優秀經濟學家,人民畫報社,2003年)以及《科學驕子》等三十餘部辭書收集入典。

影視介紹

紀錄片《 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之我的太陽》介紹:

人物

李仲生,45歲(當時)北京市人。來日11年。

1986年,34歲的李仲生來日本留學,考上博士課程後,老李的妻子便不讓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來支撐著。96年夏末,老李抱著籌資在國內建一所學校的想法,聽信了詐欺組織“KKC”成員的謊言,在沒和妻子商量的情況下,將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攢下來的全部財產--400萬日元,投向了“KKC”......

妻子

終日淚水不止--結婚15年的夫妻最終分居了。

45歲的李仲生帶著書,在中野區租了間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維持生活,每天寫論文到天亮--離提交論文只有半年。96年除夕,妻子讓老李回家吃頓團圓飯,望著增添了不少白髮的妻子和默默包餃子的女兒,李仲生感慨萬千,放開喉嚨,唱起了十幾年前唱過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陽......

日本的除夕之夜,十分地寧靜,李仲生的歌聲在街頭回落,迫人胸懷......

花絮

1·2002年

《我的太陽》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黃金時段熱播。該片主人公、來自北京的留學生李仲生胸懷大志,在極度清貧艱苦的環境中十幾年如一日地發奮攻讀,以及李仲生一家三口相依為命、苦中作樂、積極奮進、真實感人的經歷,令ウシオ育英文化財團理事長兼牛尾獎學金的發起人牛尾治朗先生深受感動。

決定

牛尾先生決定將原本只面向日本學生的ウシオ育英文化財團獎學金的大門向中國留學生敞開。不僅如此,牛尾先生還邀請張麗玲和她領導的大富公司負責中國留學生獎學金的選拔推薦工作。經過ウシオ育英文化財團和大富公司的共同努力,ウシオ育英文化財團獎學金從2002年開始面向中國留學生提供經濟援助。獎金金額與日本學生相同,每月10萬日元,合計年度120萬日元,並且無需償還。

2·張麗玲當初

背著公司拍這些紀錄片被老闆發現,她以為老闆要責罵她,結果老闆在看完李仲生這段後(當時沒有翻譯成日文),第二天召集全公司幹部共同看,並支持張麗玲全身心拍攝紀錄片,公司照常發她工資。

感人語錄

總要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國家做出犧牲,不然這國家就沒有了希望。很不幸,我就是那些人。

——《我的太陽》李仲生

社會評價

李仲生,留學生題材記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留學的日子〉中最引人注目的主人公之一,日本苦讀14載,靠妻子和自己打工,終於拿下博士學位,之後負債回國,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了一介清貧教授。對於自己的選擇和眾人的評說,李仲生有話要說。

記者:很多人不明白您為什麼拼死拼活一定要讀博士?

李仲生:我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家庭影響,我奶奶和父母常說,一定要讀好書,有知識才能做大事,所以,我讀書的願望非常強烈。文革時期在內蒙插隊時,兩次想上大學都因為政審不過關沒能上成。去日本時,已經35歲了,國外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只要你能考得上。我弟弟當時在日本,他幫我辦過去。(他是我的經濟保證人,現在在日本一年收入1000萬日元,相當於70萬人民幣,每月5萬多人民幣。)當時我的願望就有兩個:一是一定要讀個博士學位,二是回國做大學教授。

從事教育工作

我的理想是從事教育工作,我國的教育事業還比較落後,我想為國家多培養一些人才。與其他行業不一樣,要進大學做教授,沒有博士學位不行。如果幹其他行業,有個碩士學位就足夠了,我的很多同學都在日本找到很好的工作。而我在日本這么多年始終就沒有過留在日本工作的念頭,也是表示對祖國的熱愛――這不是大話,這么多年我一直是這么做的。 說我自私太不公平。

“圍攻”

記者 :聽說您曾在參加中央台《夫妻劇場》的拍攝時,現場遭到了眾多女性觀眾的“圍攻”,許多人認為您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事業,根本不考慮您妻子和女兒的利益。

自私的說法

李仲生:我認為自己不怎么自私。如果我自私的話,我根本就不會回來,我會留在日本:一個月幾十萬元的收入,可以帶孩子、妻子週遊世界――一月工資就可以去歐洲旅遊一趟,可以有買汽車、房子,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像別人過得一樣好。但我回來了。回來前,妻子說:“你別回去了,我希望再呆兩年,還完債再走,你是不是陪陪我?”我說:“不了,我還是想回去。”

奉獻給國家

我這人也特別狠,我說:“國家是個大家庭,咱們是個小家庭,與個人小家庭相比,國家更重要。我希望把自己學的知識奉獻給國家。”就這么著我回來了,妻子、女兒不在身邊,孤苦一人,生活也挺苦。說我自私,這我不能同意。當然,我做得也有片面的,考慮事業比較多,對妻子孩子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從家庭來講是有點自私,但總體來說,國家需要我這樣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想著小家庭的幸福美滿,都圍著小家轉,那這國家也沒什麼希望了。像我這樣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所以說我自私我認為是不公平的。

家庭和事業難兩全

自古家庭和事業難兩全。我曾問個一個研究心理學的教授:很多人說我偏執,說我不正常,從心理學角度講,我到底有毛病嗎?這位教授說:你沒什麼毛病,偉人和大科學家在生活中都是這樣。雖然我現在還不是偉人和科學家,但我的目標是向他們學習。

眾說紛紜李仲生

李仲生收集了上百份對他的新聞報導,厚厚幾大本,從日本的到國內的。對其中的部分批評內容,他有自己的看法。李仲生中斷博士後研究提前回國,扔下妻子在日本打工還債,相信這上百份新聞報導也起了莫大的作用,這些東西也許就是他回國動力一部分內容,現在也是他在國內壓力的一部分。

單純讓你感動

李仲生人很單純,這種極端的單純讓你感動也讓你嘆息。在整個採訪過程中,你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單純而執著的信念,為了這一信念,他拋卻了生活中的其他內容:親情、家庭生活、個人享受、物質財富,拋卻了一切現實的功利,即便你從心底里無法認同這種人生,也會為他的執著精神折服。李仲生很為自己的信念自豪,但想想他自己和他的親人為此付出的代價,誰的心裡都會沉甸甸的。

與眾不同

李仲生是留學生中的另類。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個人的信念使他的留學生活如此與眾不同,人們對他的評價也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留學的苦役犯,是知識的苦役犯,是現代版的“范進中舉”,14年留學,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為了一紙文憑,這樣的人生誤入歧途,不值得提倡----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現代的青年人再不能有這樣的留學人生。

留學的目的

留學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籠統而言,是為了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生活,創造幸福人生。李仲生的做法不宜提倡,但李仲生的精神有一點確實值得青年人學習-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有人說:現在的年青人心理太脆弱,遇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他們應該多學學李仲生這種韌勁,遇到天大困難也百折不撓的精神。這話很有道理。

學其精神,去其形式,也許這就是李仲生博士給我們的最大啟發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