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莖直立,多節,常帶紫紅色,高8-150厘米,上部不分枝,下部合軸分枝,有匍匐白色或棕色肉質根莖,節上生多數纖細棕色鬚根,生於泥中。
葉條形,輪生,兩型,無柄,(4-)8-10(-12)片輪生。沉水中的根莖粗大,圓柱形,徑3-5毫米,莖中具多孔隙貯氣組織,白色或棕色,節上生多數鬚根;葉線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約1-1.5毫米,全緣,較彎曲細長,柔軟脆弱,莖中部葉最長,向上或向下漸短;露出水面的根莖較沉水葉根莖細小,節間亦短,節間長5-15毫米,徑3-5毫米,表面平滑,莖中空隙少而小;葉條形或狹長圓形,長1.5-2.5(-6)厘米,寬1-1.5厘米,無柄、全緣,與深水葉相比稍短而挺直,羽狀脈不明顯,先端有一半透明,易斷離成二叉狀擴大的短銳尖。
花細小,兩性,稀單性,無梗,單生葉腋;萼與子房大部分合生成卵狀橢圓形,萼全緣,常帶紫色;無花盤;雄蕊1,生於子房上略偏一側;花絲細,常短於花柱,被疏毛或無毛,花葯紅色,橢圓形,個字著生,頂端常靠在花葯背部兩藥室之間,兩裂,長約1毫米;子房下位,橢圓形,長不到1毫米,1室,內有1倒生胚珠,胚珠有一單層珠被,珠孔完全閉合,有珠柄,花柱宿存,針狀,稍長於花絲,被疏毛,雌蕊先熟,主要為風媒傳粉。
果為小堅果狀,卵狀橢圓形,長約1.2-1.5毫米,直徑約1毫米,表面平滑無毛,外果皮薄,內果皮厚而硬,不開裂,內有1種子,外種皮具胚乳。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多群生在海拔40-5000米的池沼、湖泊、溪流、江河兩岸等淺水外,稻田內等水濕處也有生長。
杉葉藻喜濕性強,可在水中生長,又有一定抗旱能力,杉葉藻為喜濕性植物,是改造低洼濕地的優質牧草之一,耐水淹,可沉於水中生長,並能充滿水面。杉葉藻又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年均降水510毫米排水良好的低平耕地上生長良好,株高可達80-90厘米。杉葉藻抗寒性較強,在-38℃能安全越冬。有雪覆蓋的條件下,-40℃以下低溫也凍不死。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北部、西北、台灣、西南、西藏等省區。全世界有分布。
主要變種
分枝杉葉藻(植物研究)(變種)該變種與杉葉藻區別在於:莖頂部具3個分枝,節間較短,長0.3-0.5厘米,葉先端急尖,全為沉水草本植物。分布於中國內蒙古阿倫河上游兩岸淺水處(模式標本產地)。
繁殖方法
杉葉藻栽培方便,可種子播種、鮮莖栽植和根莖栽植。
杉葉藻種子播種,可春播,也可夏播。多條播,行距30-40厘米,播深2-3厘米,畝播種量4-6千克。
杉葉藻根莖發達,萌發能力強,生長迅速。能在10-30厘米的土壤或泥土中組成根莖層。根莖蓄存養分豐富,又生多數芽,萌發能力較強,4-7月間可隨時萌發。
杉葉藻生長迅速,在高溫季節生長更快,密度較大,能密被地表或充滿水面,形成優勢群叢。
杉葉藻再生能力強,產草量較高。在其全生育期可隨時刈割,刈割後能迅速生長。落地的斷莖也能生根成活,長成新株。在水中的斷莖也能沉於水底生根長成新植株。如切斷其根莖,則其根莖殘茬、斷段都能繼續生長。此草一旦成活,只要加強中耕施肥,可終生生長。
栽培技術
栽培前要深翻整地,耙平、耙細,施足底肥,畝施優質廄肥3500-40010千克,過磷酸鈣35-40千克,草木灰60-80千克。鮮莖移栽多用於水中,在5-7月隨時割下杉葉藻的地上部,均勻地撒在水中即可,其鮮莖就沉於水底生根成活,並能迅速充滿水面。其鮮莖陸地移栽可在雨季進行,採取開溝栽植,開溝深5-6厘米,行距30-40厘米,割下其鮮莖切成6-7厘米的斷段,插於溝內,填土壓實,上部露出0.5-1.0厘米即可,如土壤較乾旱,應灌透水;其根莖移栽可在生長旺季進行,挖出其根莖,切成4-8厘米的斷段,採取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的壟作栽植,栽深1-2厘米,灌透水即可。杉葉藻苗期應及時中耕除草,當苗高10-15厘米時應追施一次氮肥(尿素20-30千克/畝)促進其生長。收種子者可在現蕾前追施磷酸二胺每畝30千克。每次刈J割以後都應施肥或灌水。杉葉藻可青刈、曬制乾草和青貯。青刈者可在株高40-50厘米時刈割利用,曬制乾草者可在開花盛期刈割,青貯者可在結實期劉割,可和糠鼓混貯,做牛、羊冬春季補飼的青飼料。
主要價值
杉葉藻全草細嫩、柔軟,產量較高。 鮮嫩多汁,適口性較好,是豬、牛、羊、免、魚、鴨、鵝等的優質青飼料。營養價值較高,粗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較豐富,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齊全。在陸地生長的杉葉藻鮮莖葉含14種胺基酸,總量達9.10毫克/千克。鮮莖中富含維生素A、B和C,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達3.61毫克/千克,微量元素鈣的含量是苜蓿的1.5倍。開花期的杉葉藻含乾物質14.6%,粗蛋白質2.9%,粗脂肪8%,粗纖維2.5%、無氮浸出物7.3%,粗灰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