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氏陵

"朱襄氏在朱邑某政一世,活到109歲。 ""據說朱襄氏死後,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

朱襄氏陵朱襄氏陵

位於

柘城縣大仵鄉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朱襄氏的陵墓。關於朱襄氏,光緒二十二年版《柘城縣誌》記載很詳細:"有巢氏沒,數閱世而朱襄氏立,群陰閟遏,諸陽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遲春而黃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風,以定群生。令曰'來陰',都於朱,故號曰'朱襄氏'。傳三世沒。"朱襄氏何許人也據《帝王世紀》載,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傳說中的人祖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後,為女媧氏,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廬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六世,皆襲伏羲氏之號。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後也。"而《辭源》引《呂氏春秋》注釋雲:"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別號也。"於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農氏"之別號的說法。然而按《帝王世紀》排序,炎帝神農氏當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後。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農氏別號尚有爭議。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於朱(柘城故稱),歸葬於朱,卻是無可爭議的。其主要原因在於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內留有朱襄王廟,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

相傳

,朱襄氏初在"朱"地施政時常刮怪風,大風起時天昏地暗,飛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黃,五穀不收。自然災害危及人類,使人無法生息,甚至面臨滅頂之災。朱襄氏憂心如焚,決定為民除害,降服惡魔,拯救萬民。於是令大臣士達以柘絲,良桐為原料,製作一把五弦瑟。當黃風攪天,拔禾折樹之時,朱襄氏憑高端坐,撥動瑟弦,瑟聲激越聲振高空,怪風漸息,頃刻間天空彤雲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發。從此風調雨順,年年豐收,倉廩俱滿。群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朱襄氏在朱邑某政一世,活到109歲。做了大量好事,深孚眾望。"歿後葬於城東15里,其墓如丘,稱朱堌(見古《柘城縣誌》)。"據說朱襄氏死後,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此墓雖多次遭洪水淹浸,沖刷,卻依然如故。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這裡有了人家,成了一個小村落。村西北隅有一顆皂角樹,據傳為明惠帝朱允炆逃難於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時所栽,此樹枝葉茂密,濃蔭如蓋。一年夏季,眾街坊在樹下乘涼時,發現一頭豬在朱襄氏墓前拱食,拱出了一塊黑乎乎的東西,眾人拾起細看,都為之驚訝。原來是一尊觀音菩薩雕像。此事傳到官府,縣官就在朱襄氏墓前修了一座寺院。大殿,山門各三間,東西廂房數間,規模頗大,香火稱盛。始稱觀音寺。因廟在朱襄氏陵前,後稱朱堌寺。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於保護不善,人們積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毀,其房料用作建國小。現存三間大殿原為國小校舍,其房頂所用均為寺院的建築材料,古式跺樑上雕樑畫棟,工筆精緻;大磚小瓦,古色古香。國小搬遷後,這裡只剩下一座高約1米的土丘,三間大殿和院內一棵皂角樹。2001年,縣人民政府為發展旅遊業,撥款30萬元,將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圍牆,周長158米,直徑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階,意為"天圓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個,碑樓4座。2003年,該遺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撥款修復了山門,為寺院建上圍牆,樹立了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

文物價值

:據《柘城縣誌》載,觀音寺建於明正統十年(1446年)。久之,廟廢甚,令人怵目,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乃葺而立。寺後墓前有碑,上題"朱襄氏之墓",系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日偽縣知事傅靜波,日人金井榮所立。文革期間,該遺址曾暴露較多的漢代空心磚墓和小薄磚墓。出土有陶罐,陶瓮,陶豆等重要文物。村外還有元,明,清時期的建築材料,如:筒瓦,板瓦,脊獸,滴水等。後經過文物鑽探得知,朱襄氏陵遺址是一座落在漢至明代文化遺址上的一個陵墓。遺址文化層1—3米,發現有明代建築房基多座。在三間大殿內現存明代籌建朱貢寺時的石碑一通。石碑記載了朱堌寺的籌建經過和籌資人員名單。大殿前的皂角樹,距今約600餘年,是我縣保存完好古樹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