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12年,異鄉客朱爾(奧斯卡·威內爾)在巴黎認識了法國 青年吉姆(亨利·賽爾),兩人迅速成為好友。他們秉燭夜談,分享和翻譯對方的詩作,還有對女性的品味。二人不約而同地被一具女性雕像的笑容深深吸引。這時候凱薩琳(讓娜·莫羅)出現,以同樣笑容掀動了朱爾與吉姆的心扉。朱爾向她展開了追求,並對吉姆說:“這個不行,好嗎?”在凱薩琳的建議下,三人一起往鄉間度假。吉姆為了遵守對朱爾的諾言,雖然對凱薩琳無限欣賞,也都埋在心裡。未幾,凱薩琳接受了朱爾的求婚。
一戰爆發。朱爾與吉姆要為各自的國家作戰。大家都害怕在戰場上相遇,殺死對方。好不容易戰爭結束,兩人又再重逢。吉姆當了記者。朱爾請了他到德國鄉間居住。他與凱薩琳已結婚,並生了個可愛的女兒。但不久吉姆便發現他們夫妻的關係並不美滿。朱爾告訴他凱薩琳要離開他:以追求愛與自由為己任的她在婚前婚後都有其他的男朋友。但只要她不離開,朱爾說,他願意犧牲一切。一晚,凱薩琳拉了吉姆往林中談了一整夜,吉姆終於明白了她的想法。
凱薩琳向朱爾提議讓吉姆留下來。朱爾同意了。白天,三人形影不離。晚上,凱薩琳在吉姆的房間裡睡。村裡的人都對他們投以奇怪的目光,但對他們來說,那卻是他們的天堂之日。凱薩琳甚至想給吉姆懷一個孩子。但好景不常,當那名想像中的孩子怎樣也沒有出現時,凱薩琳很快便變得不耐煩,並故態復萌。吉姆回到巴黎,重新投入一直都在等他的女友嬌蓓的懷裡。凱薩琳表現得不安而煩躁,當吉姆最後返回鄉間時,她竟拿了一根槍出來,要把吉姆留下,吉姆落荒而逃。
時間不經不覺地過去。朱爾與吉姆又在巴黎重逢,一見如故。凱薩琳好像變得馴服了,但一次外游,學會了開車的她把吉姆叫到車上:“吉姆先生,我有話要跟你說!”她用與吉姆初見面時的語調說。吉姆坐上車,凱薩琳向遠處的朱爾說:“朱爾,看著我們!”然後把車直駛進湖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凱薩琳 | 讓娜·莫羅 |
朱爾 | 奧斯卡·威內爾 |
吉姆 | 亨利·賽爾 |
Récitant/Narrator (voice) | 米歇爾·索博 |
Gilberte | Vanna Urbino |
Albert (as Bassiak) | Boris Bassiak |
Lucie | Anny Nelsen |
Sabine, la petite | Sabine Haudepin |
Thérèse | 瑪麗·杜布瓦 |
Albert's companion (uncredited) | Danielle Bassiak |
Mathilde (uncredited) | Elen Bober |
Drunkard in cafe (uncredited) | Pierre Fabre |
One of the women (uncredited) | Dominique Lacarri.. |
Merlin (uncredited) | Bernard Largemain |
Birgitta (uncredited) | Kate Noelle |
Customer in cafe (uncredited) | Jean-Louis Richard |
Customer in cafe (uncredited) | Michel Varesano |
Helga (uncredited) | Christiane Wagner |
職員表
製作人 | 弗朗索瓦·特呂弗、Marcel Berbert |
導演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副導演(助理) | Robert Bober、Florence Malraux、Georges Pellegrin |
編劇 | 弗朗索瓦·特呂弗、昂利-皮埃爾·羅歇、讓·格魯沃爾 |
攝影 | 拉烏爾·庫塔 |
配樂 | 佐治·狄奈許 |
剪輯 | Claudine Bouché |
藝術指導 | Fred Capel |
造型設計 | Fred Capel、Simone Knapp |
服裝設計 | Fred Capel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1963年 | 第16屆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朱爾與吉姆》 | 提名 |
電影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 讓娜·莫羅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昂利-皮埃爾·洛齊的自傳體同名小說。洛齊完成原著時已74歲,出版後完全沒有引起過任何注意。特呂弗還是影評人時偶然買到小說,矢志要把它拍成電影。他後來在一篇影評里借題發揮,盛讚了小說兩句,有人把影評剪給洛齊看了,老先生立刻寫信給特呂弗道謝。一老一少自此互通鴻雁。拍《四百擊》時,讓娜·莫羅來探班(還客串了一場戲),特呂弗把小說給她看,又把她的照片寄了給老先生看。後者回信,同意她是演凱薩琳的理想人選。但在影片終於開拍前三天,老先生卻不幸辭世。
製作發行
主創機構
機構類型 | 機構名稱 | 備註 |
製作公司 | Les Films du Carrosse | 法國 |
Sédif Productions | 法國 | |
發行公司 | MK2 Diffusion | 法國 |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 德國 | |
Janus Films | 美國] | |
MK2 Éditions | 法國 | |
標準收藏 | 美國 | |
Sunar Film | 土耳其 | |
Slovenska Kinoteka | 斯洛維尼亞 | |
Fox Lorber | 美國 | |
BIM Distribuzione | 義大利 | |
Altomedia. Co. Ltd | 韓國 | |
Alpha Filmes Ltda. | 巴西 | |
Ciné Vog Films | 比利時 | |
Concorde Home Entertainment | 德國 | |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 德國 | |
Cinédis | 法國 | |
Cinédis | 法國 | |
Gala Film Distributors | 英國 | |
Suomi-Filmi | 芬蘭 | |
AV Channel | 澳大利亞 | |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 加拿大 | |
Atlantic Film | 瑞典 | |
Criterion Collection | 美國 | |
Future Film | 芬蘭 | |
Mainostelevisio (MTV) | 芬蘭 | |
Umbrella Entertainment | 澳大利亞 | |
YLE Teema | 芬蘭 | |
Yleisradio (YLE) | 芬蘭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62年1月23日 | 西德 | 1962年2月23日 |
奧地利 | 1962年2月 | 希臘 | 1962年4月9日 |
美國紐約 | 1962年4月23日 | 美國紐約 | 1962年4月25日 |
英國 | 1962年5月17日 | 烏拉圭 | 1962年7月31日 |
芬蘭 | 1962年8月31日 | 瑞典 | 1962年11月14日 |
丹麥 | 1963年1月18日 |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電影節 | 1963年5月31日 |
日本 | 1964年2月1日 | 西班牙重映 | 1968年3月7日 |
西班牙重映 | 1982年3月12日 | 西德重映 | 1985年8月1日 |
葡萄牙重映 | 1990年7月27日 | 英國重映 | 1991年6月7日 |
丹麥重映 | 1998年10月9日 | 葡萄牙重映 | 2000年2月11日 |
法國重映 | 2000年6月28日 | 以色列重映 | 2001年3月29日 |
波蘭華沙電影節 | 2001年10月5日 | 中國香港法國電影節 | 2002年12月7日 |
義大利重映 | 2002年5月31日 | 中國香港重映 | 2003年3月6日 |
瑞典重映 | 2003年7月11日 | 中國香港重映 | 2003年11月15日 |
愛沙尼亞周末電影海報 | 2005年2月25日 | 匈牙利重映 | 2008年11月6日 |
韓國重映 | 2016年3月17日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朱爾與吉姆》在男性情誼的田園牧歌中演繹出男人與女人之間撲朔迷離的愛情叢林,它蕪雜、曲折,也偏執。在拉烏勒·谷達爾的黑白影像中,影片不僅散發出詩意濃濃的情調,而且道出的男女感情幾盡傷感,充滿詩意的圖景與殘酷的人性沉浮交織在一起,讓觀眾伴隨感情的漩渦蹉跎不已。當然該片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特呂費對女性那種愛慕又迷惑的情結由此脫生,導演後續的部分作品中的兩性話題都是在它基礎上拓展、延伸。影片的節奏掌握在特呂費手裡,時而寧靜時而搖晃的鏡頭遊蕩大街上,有種肆意漂泊的意味。《朱爾與吉姆》也是私人化的,它幾乎摒棄了外界因素對人物感情的影響,社會環境像是導演無意的布景,人物關係的糾纏交織獨立成章。片中凱薩琳始終是朱爾和吉姆的中心,特呂費在構圖上多次安排了這種主與次的區別。影片的結尾,導演也無法找到治癒男女感情的良藥,用“特呂費式結局”留下久久的悲鳴,也借用吉姆的死還原戲劇衝突的極端性,開始回歸正劇的敘事,自此他摒棄了曾經所恪守的“電影是生活中各個具體時刻無主次輕重之分的串聯”這一極端寫實主義主張,回歸到情節敘事、回歸到戲劇式解構生活(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