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悅燫墓

朱悅燫墓

朱悅燫墓,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鳳凰山南麓。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第四批明蜀王陵,分類為古墓葬,編號4-76。

基本信息

結構特點

朱悅燫墓的墓室規模宏大,與同時期其他明蜀王陵建制相近。論墓室大小,朱悅燫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室坐東北朝西南,方位為南偏西55°;全長34.7米,高1.5-2米,地宮模擬王府形制建造,墓室有大門、二門,接下來是正殿,兩側為左右兩廂,之後為中庭、圜殿,後殿為陵寢。墓室裝飾為仿木結構建築,細節裝飾尤為華麗。
朱悅燫墓全景朱悅燫墓全景

墓室大門象徵王城的正門;二門代表王府宮殿的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為廣闊的正庭;左右兩廂表示正殿兩廡的左右二殿;正殿為重檐廡殿式建築;之後為中庭、圜殿,兩廡也有左右二殿;後殿為寢殿,全用石料砌成,整個墓室宛如一座地下宮殿。據專家介紹,這種模擬地面建築的墓室,代表了明代弘治以前的親王陵寢制度。
除了宏大的規模,墓室內部在細節裝飾上也十分考究。其仿木建築結構上除了使用大量的琉璃外,還在精細的石雕上塗朱刷金,相當精美;正庭、中庭的兩廂和中庭的左右耳室上架飾的歡門、山花蕉葉帳,均屬於《營造法式》上所載的小木作裝飾,這些都為其增加了華麗的效果。

出土文物

墓室中有大量石刻精品,包括墓室裝飾及香爐、須彌座、歡門等物件上裝飾性的雕刻等。墓葬中出土陶器、鐵器、青銅器、漆器、玉器等550餘件。特別是釉陶製作的500餘件儀仗俑,包括文官俑、武士俑、樂俑、儀仗俑、侍俑等五大類別,其服飾色彩和人物形象成為反映了元末明初雕刻藝術的重要參考。五百陶俑的排列位置在發掘之前一直保持有序狀態未被破壞,也成為反應明朝初年親王儀仗制度的重要歷史資料。
現在大部分的出土文物陳列於四川省博物院中。

陵葬特點

成都明蜀王陵中的朱悅燫墓,很是特殊:
第一,朱悅燫不過是第一代蜀王朱椿嫡子,茂齡早逝,在世21年,不曾做過一天藩王,但其墓規制卻凌於眾蜀王之上。民間傳說,朱椿慟子早逝,將己之陵寢讓與愛子,此所謂“子葬父墓”。
第二,朱悅燫墓在成都城北鳳凰山,其子僖王陵葬於數十里外的城東正覺山,此所謂“子遠父陵”。

文物價值

朱悅燫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長子,賜謚悼莊。其墓葬是四川省已發現的明朝墓中最大的一座。模擬地面建築的墓室規模宏大,華麗精美,與同時期的蜀王陵有相似之處,又有自身特色,墓中之石雕香爐、須彌座、歡門和家具上的裝飾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為研究中國明初親王陵墓制度、儀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以及古代建築史、雕刻藝術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文物保護

朱悅燫墓現由金牛區文物管理所管理。2013年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規劃成都片區的組成部分,並且已規劃為鳳凰山-朱悅燫墓片區古遺址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