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師晦

朱師晦

朱師晦,寄生蟲病和傳染病專家。致力於醫療、高等醫學教育和科學研究50年。在瘧疾與中華分支睪吸蟲病的研究方面貢獻更為顯著,提出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氯喹短程療法治療瘧疾;用小劑量吡喹酮治療中華分支睪吸蟲病;提高恙蟲病的診斷水平。在國內較早採用切脾治療血吸蟲病肝硬變並取得較好效果。

人物簡歷

1926年 畢業於潮州金山中學。
1926~1928年 在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預科學習。
1929~1934年 於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並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
1934~1936年 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內科助教。
1936~1938年 任廣州軍醫學校講師,兼陸軍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和檢驗室主任。
1938年8月~1939年5月 赴德國科隆大學醫學院攻熱帶病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1940年4月 經雲南入境返國。
1940~1945年 在貴州省安順縣任中央軍醫學校(國防醫學院前身)內科副教授。
1945年12月~1953年 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和光華醫學院內科教授。
1950~1952年 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區第二陸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
1953~1978年 任中山醫學院傳染病與流行病學教研組主任。
1978~1984年 任暨南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研室主任兼附屬廣州華僑醫院副院長。
1984年 任暨南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研室教授。

人物經歷

朱師晦,1908年8月22日生於廣東省豐順縣留東鄉。六歲喪父,家境貧苦,一家生活全靠母親替人做點農活的收入來維持。兩個哥哥在他童年時便去南洋謀生,他勉強讀完國小,後在親戚接濟下到潮州金山中學讀至畢業。192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預科,兩年後升人本科,1934年秋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因成績優異留校任內科助教。1936年應聘任廣州軍醫學校講師兼陸軍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和檢驗室主任。1938年獲德國洪堡基金委員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的獎學金,同年8月到德國科隆大學醫學院,師從當時德國知名教授Otto Kuhn及Hans Lullies專攻熱帶病學,1939年5月5日完成“瘧疾黑熱病絲蟲病患者血與骨髓中病原體檢測之對比研究”的論文,成績優等,獲醫學博士學位。當時日本侵略軍已侵吞中國半壁山河,他經奧地利、義大利輾轉到香港回國,因廣州淪陷乃繞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1940年4月才從雲南入境返國。在途經泰國曼谷時親朋曾力勸其留下行醫,他鑒於國難方殷,報國心切,毅然選擇回國效勞的道路。
歸國後,在貴州安順中央軍醫學校任內科副教授5年。其時滇、黔饑荒嚴重,疫癘流行,他以極高熱情投入傳染病調查,接連發表了“1942年安順麻疹流行的報告”、“1942 年安順霍亂流行之報告”及“安順所見五年以來的斑疹傷寒”等論文,分析了發病原因、流行因素與規律,提出防治辦法,為抗日後方傳染病的控制作出了貢獻。
1945年抗戰勝利,他於是年12月返回廣州,受聘為中山大學醫學院和光華醫學院內科教授;1950~1952年還應聘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區第二陸軍總醫院內科部主任。1954年他在中山醫學院創建傳染病與流行病學教研組,任主任。他十分重視科室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健全,帶領全科人員,在總結醫療護理實踐經驗基礎上,主編出版《傳染病醫護常規手冊》和有中、英、德、俄及拉丁文對照的《傳染病診斷名稱》等實用臨床參考書,這些書籍在提高病案和醫療護理質量,促進日常醫療和科研工作規範化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他團結全科人員,兢兢業業,把教學、醫療和科研等工作搞得生機勃勃,使該教研組成為當時中山醫學院發展較全面的教研組之一。1962年他在衛生部組織下,任講學團副團長,與其他專家教授,到鄭州、蘭州、烏魯木齊講學;還曾多次應邀到海南、貴陽、昆明、南寧、湛江、韶關、汕頭、梅州等地,進行講學和會診。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被剝奪了人民教師和醫生的權利,在病房乾衛生清潔雜活,但仍時時關心著周圍的疑難危重病號,對診療上的困難,能盡力設法給予幫助解決。如有一位經多家醫院診查而未明診斷的發熱、貧血和脾大患者,他注意到該患者既往在蘇北工作時曾有類似病史而斷定為黑熱病復發,經血清學及病原體檢查證實。1978年廣州暨南大學復辦,他調到暨南大學醫學院任傳染病與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兼附屬華僑醫院副院長。1984年後因年事已高,只任教授及暨南大學諮詢委員會委員。他是中華醫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廣東省寄生蟲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瘧疾研究組組長,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學術研究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內科雜誌》、《中華傳染病學雜誌》、《廣東醫學》、《新醫學》、《家庭醫學》編委,《臨床肝膽病雜誌》常務編委,廣州益壽醫院顧問。
朱師晦在國際上也是一位有威望的科學家。曾於1980 年11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參加第10屆國際熱帶病與瘧疾會議,在會上宣讀了“腦型瘧疾——2404例綜合報告”等4篇論文,論文摘要登載於“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opical Medicine and Malaria”專刊上。1981年他接受香港醫界團體大學畢業醫學會的邀請,到香港作題為“中華分支睪吸蟲病的防治問題”的報告。他是德國洪堡基金委員會成員,1982年接受該委員會邀請,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參觀訪問,交流教學科研工作經驗。

人物貢獻

醫學研究

朱師晦治學嚴謹,勇於實踐,以求實精神堅持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在學術上有較高造詣。他熱心著述,勤奮寫作,已發表的個人及與他人合作撰寫的學術論著有180多篇,其中有不少論文在學術上具有創見。1947年他編著的《最新瘧疾學》為中國當時第一部最完整的近代瘧疾專著。1957年他率領瘧疾研究組的10多名成員,深入到海南島通什地區的超高瘧區牙叉村進行查瘧治瘧工作。為了救治患者,他不怕辛苦勞碌,日夜帶隊入村診療,治好了數以百計的惡性瘧患者,深受當地人民稱讚。他在“國產氯喹啉對瘧疾療效的初步報告”和“短程氯喹啉及撲瘧喹啉治療瘧疾即時療效初步報告”等文中,提出和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氯喹短程療法。1960年惠陽地區瘧疾普查普治時,有較多患者發生嚴重溶血反應,他帶隊前往當地進行防治及研究,確定了這些患者因有遺傳性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所以發生藥物反應。這有力地指導了防治工作。後來他又到海南島高瘧區進行預防性服藥的抗瘧效果觀察,並指導遺傳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與伯氨喹啉溶血反應的關係、腦型瘧的診治和耐氯喹惡性瘧的治療等研究,在瘧疾防治工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對中華分支睪吸蟲病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流行學調查、臨床診斷與治療以及併發症等的分析討論。在他報導的一組中華分支睪吸蟲大量感染的兒童中,40%有身體發育障礙,他推論其發生可能與中華分支睪吸蟲毒素、感染誘致機體營養不良和合併肝硬變有關。1958年他總結了氯喹治療中華分支睪吸蟲病的療效,對其作用機理、用藥方法和療程的標準化等作了透澈的闡述,這為許多學者所引用。1982 年他組織指導撰寫的“中華分支睪吸蟲病與肝膽疾病的關係”一文中,特彆強調中華分支睪吸蟲在人體內的寄生決非良性,可產生許多嚴重合併症,尤其是誘發膽管上皮癌和原發性肝癌,以提醒注意。1983年他報導用小劑量吡喹酮(單劑量50mg/kg或75mg/kg)治療本病的經驗,此法效果滿意,被認為有推廣使用的價值。1986年他編著的出版《中華分支睪吸蟲病》一書,是當時國內外對本病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多年豐富診療經驗的結晶,是研究中華分支睪吸蟲病的一部較系統、全面、很有實用價值的資料。
他率先倡導在區的範圍內對絲蟲病進行大面積普查普治,帶領師生到從化太平場挨家挨戶驗蟲及派藥,為消滅絲蟲病的群防群治提供重要經驗。
血吸蟲病的研究方面他也做了大量工作,其足跡幾乎跑遍廣東血吸蟲病的主要流行區。他們在四會的草塘,花縣的赤坭,增城的高灘,韶關的馬壩、仁化,佛山的三水、順德等進行流行學調查和防治工作。1956年在上海的《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發表多篇論文,介紹血吸蟲病的銻劑短程治療以及晚期血吸蟲病的脾切除治療經驗,為國內較早採用切脾治療血吸蟲病肝硬變並取得較好效果的文獻。由於他在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的功績,1985年廣東宣布消滅血吸蟲病時,省人民政府給他頒發紀念章以資表彰。
1950年他在“廣州市恙蟲病流行報告”一文中,首先論證廣州有恙蟲病流行。爾後他與同事在恙蟲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陸續發表“恙蟲病555例的臨床分析”、“服用氯黴素或合黴素治療恙蟲病過程中病人血液內立克次體消長的研究”等論文,為提高恙蟲病的診斷水平作出貢獻。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廣東不少地區發生鉤端螺鏇體病流行。他指導中青年教師開展鉤端螺鏇體病的研究工作,從1962年起接連發表“集體感染鉤端螺鏇體病流行病調查”、“鉤端螺鏇體病的臨床類型——廣州地區573例的臨床觀察”、“鉤端螺鏇體病的治療”、“螢光抗體用於鉤端螺鏇體病診斷的研究”等多篇論文,對鉤端螺鏇體病的流行情況、臨床類型及診斷、治療措施與預防等都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有效控制鉤端螺鏇體病的流行提供重要經驗
朱師晦在1956年首先證實廣州市有乙型腦炎及囊蟲病流行,為防疫部門提供重要流行病學資料。
1978年廣東佛山地區發生未曾遇見過的一種熱病流行,一時確診有困難。朱師晦根據其流行及臨床特點,斷定為登革熱流行。他通過實地調查與治療觀察,撰寫了“關於佛山地區登革熱流行的幾個問題商榷”的論文,分析此病流行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幫助控制登革熱的蔓延。

教學工作

朱師晦為人敦厚樸實,誠摯待人,有高尚的醫德和無私育人的精神。他教學認真,對學生要求嚴格。他經常告誡學生,知識靠積累,基礎要紮實,只有刻苦用功,持之以恆,才能在攀登科學高峰的路上得心應手;同時還指出要善於把零碎知識整理歸納,使手頭的資料條理化,這有助於知識的消化吸收,且可鍛鍊綜合思維能力。他講課喜用臨床實例,形象生動地把課題內容闡述清楚,這對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及獨立思考很有幫助。他十分注重新生力量的培養,經常鼓勵青年教師應有抱負,要刻苦鑽研,勇於探索;要努力實踐,養成親手做實驗的習慣。在醫療工作方面,他一貫強調待患者要情同手足,一視同仁,診療應謹慎細心,認真負責。他處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始終堅持不脫離臨床、不脫離教學,一直履行一條求實的臨床研究路線,直至耄耋之年,仍堅持每周參加查房及專科門診各一次,堅持指導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工作,並為青年教師字斟句酌地修改論文和評審文稿。他在高等醫學教育崗位上,辛勤工作半個多世紀,為中國造就了大批醫療衛生人才,有不少學生已成為科研、教學、醫療工作的專家、教授和業務骨幹。

主要論著

1 朱師晦.1942年安順麻疹流行的報告.
2 朱師晦.1942年安順霍亂流行之報告.
3 朱師晦.安順所見五年以來的斑疹傷寒.
4 朱師晦,主編.傳染病醫護常規手冊.
5 朱師晦,主編.傳染病診斷名稱.
6 朱師晦,張孝,曾梅輝,等.廣州市恙蟲病流行之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0,36(10):421~423.
7 朱師晦.最新瘧疾學.增訂2版.廣州:清華印書館,1951.
8 朱師晦.我國古代嶺南的恙蟲病.中華醫史雜誌,1955,7(4):251~252.
9 朱師晦,周慶均,劉端瑾,等.銻劑短程治療日本血吸蟲病30例報告.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上海).1956,235~237.
10 朱師晦,羅章炎.42例晚期血吸蟲病的銻劑治療與脾臟切除治療的效果比較.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上海),1956,320~321.
11 朱師晦,周慶均.國產氯喹啉對瘧疾療效的初步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57,43(5):369~370.
12 朱師晦,周慶均,吳遠徽,等.恙蟲病555例的臨床分析.中華內科雜誌,1957,5(5):410~414.
13 朱師晦,楊松簇,沈振黃,等.廣東增城縣高灘鄉血吸蟲病調查.中華衛生學雜誌,1958,6∶62~63.
14 朱師晦,吳遠徽,黃賢粦,等.短程氯喹啉及撲瘧喹啉治療瘧疾即時療效初步報告.中華寄生蟲病傳染病雜誌,1958,(3):185~187.
15 朱師晦.氯喹啉治療中華分支睪吸蟲病初步效果.中華醫學雜誌,1958,44(4):392~3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