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張士誠兩淮之戰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至正二十七年(1356—1367年),在明統一戰爭中,朱元璋統一江南的作戰。朱元璋根據當時形勢和自己處於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勢力之間的處境,制定了先西後東,先強後弱的戰略方針,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策,經多年的努力和準備開始統一江南的作戰。元順帝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破,朱元璋基本上統一了江南。

歷史背景

朱元璋滅亡陳理政權奪取武昌(今湖北武漢)後(參見武昌之戰),先後占領了襄陽(今湖北襄樊)、沔陽(今湖北沔陽)等要點,全部控制了長江中游。為穩定江漢局面,與四川明玉珍通好,爾後轉兵東南進攻張土誠。朱元璋根據張士誠所占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南北兵力不便支援的弱點,制定了“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時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18)的戰略方針。

戰役過程

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朱元璋以張士誠軍犯界等為藉口,命徐達、常遇春率以步舟師水陸並進,渡過長江,進攻淮東。二十一日,疏通河道,擊潰張士誠軍一部,進抵海安(今江蘇海安),克海安後進圍泰州新城(今江蘇泰縣北),敗張士誠援軍,擒其元帥王成。張士誠為分朱元璋進攻淮東的兵勢,以舟師400艘,駐泊在長江北岸范蔡港(今江蘇沙洲西),另以小舟在孤山(今江蘇靖江北)附近水域巡弋,企圖誘徐達調部回防長江水寨,然後乘機反攻。朱元璋不為所擾,仍將主力置於海安,泰州一帶,使張士誠無機可乘。閏十月二十六日,徐達攻克泰州,擒其守將嚴再興,並乘勝進逼興化(今江蘇興化)、高郵(今江蘇高郵)。張士誠為調動朱元璋軍,減輕江北的壓力,分別向宜興(今江蘇宜興)、安吉(治今江蘇安吉東北)、江陰(今江蘇江陰)等地發起進攻。朱元璋派精銳馳援宜興、自率一部到江陰指揮,徐達渡江後,在宜興城下擊敗張士誠軍,俘3000餘人,並於十二月回師江北,繼續攻高郵。張士誠派徐義率部往援,徐義率軍屯駐太倉(今江蘇太倉)畏敵不進。至正二十六年正月,張士誠水陸並進,以水師進駐君山(今江蘇江陰澄江門外),以步騎兵出馱沙(今江蘇靖江縣境)企圖攻江陰。朱元璋親自率軍馳援,軍至鎮江(今江蘇鎮江),知張士誠已撤走,遂派康茂才率水師追擊,又以一部設伏於江陰山麓之中,康茂才率軍,追至浮於門,與張士誠海舟500艘相遇,張士誠軍乘潮攻朱元璋軍,康茂才督軍力戰,擊敗張士誠軍,其兵多棄舟登岸,被伏兵殺之殆盡。二月,朱元璋軍攻占高郵,徐達留常遇春守泰州等地,自率精兵向縱深發展。四月,徐達兵至淮安(今江蘇淮安),乘夜襲敗徐義軍,並乘勝進抵淮安城,守將梅思祖降。爾後朱元璋軍長驅直入,相繼攻克興化、通州(今江蘇南通)、濠州(今安徽鳳陽)、徐州(今江蘇徐州)等地,從而占領了全部淮東。

點評

此戰,朱元璋採取集中兵力,先除羽翼的戰略方針,把張士誠的勢力截為兩斷,使其南北阻隔,難以呼應,為進攻湖、杭兩州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