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林墓

位置概況

朱世林墓

朱世林墓是朱家祖墳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它為研究朱德早年革命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此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簡介

朱世林是朱德同志的生父,生於1861年,為人忠厚,勤儉持家。1919年,朱德同志任護國軍旅長時,將父母接到瀘州奉養。因“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1920年10月27日朱世林從瀘州的返鄉途中,病逝於重慶,是年冬扶柩回籍安葬。
該墓建於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雄偉壯觀、工藝精湛,為研究朱德同志早年革命活動提供了重要歷史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81年3月7日,儀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已修通了馬鞍鎮至朱世林墓地的公路,還改擴建拜台地壩近600平方米。

墓冢介紹

墓冢坐西向東,呈圓甑形,直徑達3.9米,周圍用條石疊砌,高約1.5米。
朱世林墓
正面建造了一道仿木牌樓形式的五重檐七龕兩孔推棺墓石坊,石坊通高5.5米,寬6.5米。上檐以高浮雕手法刻了朱氏先祖靈位“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及花草走獸圖案。兩根滾龍抱柱引人注目,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中間刻有墓聯:“積累功仁稱兩世,光昌守姓應千秋”,正下方對聯:“墓對馬鞍地勢奇,經傳鹿□□家聲”。墓門兩側刻了披甲執戈的門衛武士像兩尊,左似楊宗寶,右似穆桂英。兩孔墓室門均有對聯,左聯:“寅恭生孝友、辛苦出英雄”;右門“□夢蘭雙盛、聯方桂五株”。
石坊前面還建造有祭奠陳饌用的石香案和拜台。
兩穴墓室石門首鑲嵌著墓碑,左墓碑刻有墓主人朱世林的墓志銘。墓誌記敘了朱世林的家世,並敘及朱德在護國、護法之役中所建樹的“名震三省、福國利民”的豐功偉績。
朱世林墓雕刻
右墓碑空無字跡,本是備作朱德生母鍾氏逝世安葬之用。但後因其母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而難以與夫合葬,本屬母親的墓穴,埋葬的卻是朱德最小的弟弟朱泰階(朱德母親墓在朱德父親墓的西南方,1958年朱德胞弟朱泰階逝世後入葬此墓穴),父子合葬在中國乃至世界墓葬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整個墓地依山傍水、儼然似一把太師椅,慈竹茂密,順灣生長,禁止成一個半園形的靠背,墳墓居中,端坐椅上,正面對著一個圓形的小山巒,一年四季翠柏茂密、鬱鬱蔥蔥,宛如一乘綠色大轎,老地名就叫“轎頂包。”
墓台前是用青石板鋪成的石壩,約100多平方米。石壩正下方相隔28級石階外是鍾家灣堰,綠柳垂絲,波光瀲灩。據當地老人講。堰內淹沒有一眼古井,水流量大,常年不斷,大旱不竭,堪稱附近農民的“救命塘”。

盜墓故事

風雨滄桑,朱世林墓幾經劫難而倖存,充滿了傳奇色彩。朱毛井岡山會師後,紅軍隊伍日益壯大,革命勢頭不可阻擋,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國民黨反動軍閥極為恐慌,在兩年間三次下令挖掘朱德的祖墳。他們迷信地認為,搗毀了朱家的陰宅,風水敗了,“龍脈”斷了,紅軍總司令朱德的事業就要垮台,紅軍就會被消滅。
一九三四年農曆正月二十八,四川軍閥楊森派部下李家鈺帶一連士兵,抄了朱德曾祖父母朱朝星夫婦、祖父母朱邦俊夫婦、養父朱世連的墳墓。一九三五年農曆二月十五,楊森又派部下復抄朱家墳墓,並火焚朱世連的殘骸。一九三五年農曆臘月初四,楊森部下第三次來抄朱家祖墳,專程來“移葬”朱德生父朱世林的墳墓。楊森非常相信風水,這次派來的陰陽先生用羅盤測試地形後說:“此墳葬在臥虎地形上,朱德是白虎星下凡,挖了這座墳就等於放虎歸山,朱德還要大大發跡。”在場圍觀的民眾中,有一個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叫戴乾華,他仔細分析墳墓地形後也說:“馬鞍場的地形是鳳凰展翅走向,此墓是蜂包地形。把墳挖了就等於放蜂出巢,蜂擁而出,越飛越高。”楊森部下思忖:一個朱德都難以對付,“朱德”多了那還了得!他們深信不疑,朱世林墓絕對挖不得!他們只好在第二天無功而返。

轎頂山

朱德父親墓前面有湖名感恩湖,對面是轎頂山,也叫官帽山。轎頂山高約500米,頂寬60多米,整座山巒
轎頂山
呈橢圓形,遠看一官帽,近看一乘轎。山的圓橢形部份坐落在四條山樑的交江處,這四條山樑恰似兩根穿轎的轎槓,每匹山樑前端兩側的樹木,有似抬轎的轎夫。上下巧妙地組合成一頂青紗大轎。此山前面有油房包,後面有馬桑包,兩包各有高低不齊的柏樹上千根。每當大霧降臨,遠觀此山,仿若帝王乘轎出巡,眾人擁著一乘大轎,在雲霧中浩浩蕩蕩,緩緩而行,惟妙惟肖,令人讚嘆不已。

《朱世林墓誌》序

竊聞沛郡朱氏,籍起粵東,支分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茲土;世業農,數傳而至於公。公諱世林,邦
感恩湖
俊公之仲子也,妣氏潘,公前清鹹豐辛酉年八月十三日戌時生。賦性和厚,為人忠耿,事親孝,持家勤,一兄兩弟。克盡友恭,配夫人鍾氏,和如琴瑟。生六男,育二女,教養皆無偏私。初公以生齒繁多,而家計日蹙,乃以先王父錢百緡,另佃躬耕,以供撫字,若非沐風櫛雨,戴月披星,子若女烏得完婚畢嫁而有今日之安閒也。三男珍、雖過繼於伯兄,其求學各費,皆公資助,厥後,名震三省,福國利民,又無非公庭訓之力也。公年六旬猶健,民國八年,三男駐軍於瀘,就養於旅部、不幸跋涉感冒,一病不愈,次年秋九月十六日亥時遂卒於渝之旅邸。是年冬,扶櫬回籍,旋葬於茲,其子以佳城功竣,求序於余。余不敏,特就其事實而勒之於石,是為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