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里村[雲南地名]

本里村[雲南地名]
本里村[雲南地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本里村隸屬於米甸鎮自羌朗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米甸 鎮東北邊,距離 村委會1.00 公里,距離米甸鎮6.00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47戶,有鄉村人口629人,其中農業人口625人,勞動力37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61人。

自然資源

國土面積13.99平方公里,海拔2,000.00米,年平均氣溫15.00 ℃,年降水量822.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25.13畝(其中:田302.13畝,地123.00畝),人均耕地0.6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8,220.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1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7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1,356.00畝;其他面積990.50畝。有無煙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1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8.00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該村截止2006年底,有48戶飲用井水,有9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4.62%)。有143戶通電,有6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27%、46.93%和53.7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0戶(分別占總數的55.78%和47.61%)。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5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3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2.13畝,有效灌溉率為59.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2.1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0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18.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0.10萬元,占總收入的11%;畜牧業收入21.40萬元,占總收入的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7頭,肉牛6頭,肉羊84頭);林業收入10.30萬元,占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336.70萬元,占總收入的80.45 %;工資性收入2.70萬元,占總收入的6.45%。農民人均純收入1,658.00元,農民收入以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2.12%),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核桃、蠶桑,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6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1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7戶,共鄉村人口629人,其中男性326人,女性303人。其中農業人口625人,勞動力377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62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5人,參合率85.05%;享受低保2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自羌朗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米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6.5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 人,其中小學生29人,中學生5人。

該村位於米甸鎮的東北部,距離村委會駐地1公里,屬於山區,原彝語稱:奔冷乍,奔冷:刀耕火種,乍:地方。意為:刀耕火種的地方。“本里”是彝語“奔冷” 的變音。村舍沿祥香公路兩側呈塊狀聚落。

村裡有李、羅、楊、何等姓,至今有2000多年的居住歷史,紅白喜事主要請本家,戶主幫忙,結婚辦喜事喜歡組織打歌,跳左腳舞。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53.0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1人,黨員中男黨員10人,女黨員1人。該村有團員13人。

發展重點

存在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業結構發展單一。

2.村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科技意識不強。

3.村民經濟來源單一,收入較低,科技意識不強。

4.傳統生產觀念制約,生產效益較低。

5.村民集體觀念削弱,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困難。

今後發展重點:

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2.加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提高科技意識水平。

3.繼續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注重發展烤菸、蠶桑、泡核桃等產業。

4.發展以生豬、山羊、家禽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

5.克服傳統的生產觀念,提高科技興農,推進生產發展。

6.加強集體觀念,大力開展集體公益事業建設。

7.加大宣傳力度,大量輸出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