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村

木棉村

木棉村,位於從化神崗鎮,相傳由宋代謝氏建村。村中的五嶽殿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從化文物志》記載,其建築為宋朝風格,約一千年歷史,其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築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村中另有宋清時古建築約六七百間,皆保留原貌,可惜年久失修,多成殘垣。村中有古碼頭一個,為昔日船隻經商往來之重地。村中環境清幽,民風淳樸,於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

基本信息

廣東省從化市神崗鎮木棉村

歷史文化

一種說法,木棉村由宋代謝氏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村中又有老人家稱,木棉村的開村始祖姓梁,謝氏是後來者。哪一種說法確切,或者兩者都有誤差,大家都說不清,畢竟這中間隔了一千年,實也無從考證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村子裡的大部分村民都姓謝,外姓也有,但為數不多。

一角一角

如今古村里所住的人家已經不多,有錢的、年輕的一輩都從老房子裡搬出來,住到馬路對面的新房子裡去了,或是在村子邊上的水泥樓里,整個木棉村中間一大片古建築群成了一座空城,只有極少數捨不得離開的老人家,他們大都姓謝,大都依然留戀在那些有著太多回憶的舊房子裡。

從化荔枝王  

從化木棉“荔枝王”所在的太平鎮木棉古村歷史悠久,其中有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五嶽廟,此外,有著名的龜嘴古船渡·龜嘴古商埠·紅沙岩古採石場·“孝行流芳”牌坊等。

據悉,從化木棉“荔枝王”栽植於明朝中葉,距今400多年歷史,樹冠投影面積達1畝,其樹幹要七八個人才能抱攏。這棵400多歲的“荔枝王”生長在從化太平鎮木棉村,屬槐枝品種。據當地村民介紹,名不虛傳的木棉“荔枝王”在上世紀70年代曾創出一造掛果2400公斤,要摘足三天才把果實摘完。至今當地未有荔枝單樹產量超越該噸級記錄。現在荔枝王常年產量也有1000到1500公斤左右。在“荔枝王”的周邊也生有不少樹齡在200年以上的荔枝樹。擲彩門這是廣東從化地區獨有的新年民間風俗。此風俗與歷朝移民有關,“燈”與“丁”諧音,以往農家生了男孩後的第一個元宵節前,都要到村中祠堂或社壇掛一盞燈籠,俗稱“上燈”,意謂“添丁”。現今但凡蓋房買車開廠等喜慶事都要掛燈,而在上燈時便有“擲彩門”的風俗。所謂“彩門”,就是裝滿煙花炮竹的一個大花籃。入夜時分(據說在晚上八點左右),村民聚集在五嶽殿前,在祠堂供奉好花燭祭品之後,村中長者一聲令下,村民依次將點燃的小包鞭炮擲拋往高高掛起的大花籃,誰先引燃大花籃,誰就中彩獲獎!勝出者就意味著是村族中有智慧的優勝者,得到祭過祖的大紅燒肉!!由彩門射出的“飛鼠”(即蝙蝠,一種焰火火箭的俗稱)飛向哪個方向就意味著哪個方向的地方來年更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好運到來!說起或許你不相信:就在傍晚時分仍飄灑著密密的春雨,但到晚上7點半左右“擲彩門”開始時雨就停了,整個“擲彩門”放煙花的過程都不曾再下雨,這實在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財源廣進、萬事勝意的

擲彩門

好兆頭哩!

其他擲彩門活動:正月初九棋桿鋪錦村·正月十一棋桿小坑村·正月十二棋桿新隅村·正月十三鰲頭龍角村·正月十四神崗村·正月十六溫泉龍橋村·正月廿五灌村石坑村

旅遊故事

走過神旗公路,就來到了木棉村。未去之前,我以為木棉村嘛,顧名思義,就是一條種了很多木棉樹的村莊。到了之後,才知道只有村口種有兩棵木棉樹。木棉村想來是一個隨口的命名。村里十室九空,但是別誤會,原來是村里人發了財,跑去村外蓋起了大屋。這裡民風純樸,你可以穿家過戶,無人過問,十分過癮。萬一碰到有人住的屋子,主人家都會很熱情地邀請你坐下來喝一杯茶。村里值得一看的是羅崗古碼頭,碼頭上來有條老街,街道兩旁還保留著很多當年的老店,一些老店還懸掛了民國時期的招牌,當年的繁華景象隱隱可見。此外,村里還有一棵巨大無比的荔枝王,據說已有幾百年了,卻枝繁葉茂,每年的荔枝節都會吸引不少遊客來參觀。

視察視察

 

交通通訊

自駕車路線:從廣州出發,走新廣從公路,在從化神崗鎮第一個路口轉左(當地人習慣稱為神旗大道),一直往前走,過了橋後在左邊路邊可見一片古村落,村口有一“五嶽殿”及祠堂等,即到達木棉村。若要前往古碼頭,須從五嶽殿出來到路上,沿神旗大道再往前走,左轉,沿流溪河邊上一條小路直走,即可到。

□巴士路線:可在市內坐601、602等開往從化街口的公共汽車,在神崗鎮下,再轉搭機車進村。

□聯游線路:木棉村與鐘樓村同屬神崗鎮,因此可考慮串在一起同游。

廣州從化太平鎮木棉村

基本概況

位於從化市太平鎮,這裡的鬧元宵活動從唐代就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每到大年十一便會舉行頗具特色的“上燈”儀式,上燈就是“添丁”的意思,因“燈”與“丁”諧音,以往生了男孩後第一個元宵節,要到祠堂或社壇掛一個燈籠,也可以直接掛在家裡,並由家中男子掛。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婦女也可以掛燈籠“上燈”了,而且不局限於添丁,只要家有喜事,例如蓋新房、買汽車、開工廠、結婚等都可上燈。以前上燈所用的燈是需要點燃燈芯的油盞燈,而現在所用的是用乾電池或直接用交流電的造型別致、圖案精美的燈盞。上燈當天,該村五嶽廟前便會傳出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人們通過舞獅的方式進行“接燈”。直到正月十五,人們再前來“取燈”,隨後掛於在家中,讓燈一直亮著,持續到來年再換上新的,這樣才可以保平安、走好運。另外,元宵節當天,在廟前榕樹下,村民們也會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如猜燈謎、象棋比賽等。該村位於105國道旁,交通便利,出105國道沿神棋公路前行1.5公里即到,從化汽車客運站有公共汽車直達[1]。

地理環境

木棉是謝氏族人的聚居地,後間雜李、梁、陳諸姓。據說,木棉是從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謝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時期,木棉共分28個生產隊。

歷史故事

木棉村外有東閣、西閣、南閣和北閣四座門樓環衛,中有兩座四層高的防匪炮樓(一為“德仁公樓”,另一已坍塌,不知名)雄踞,謝氏大宗祠、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羽善西公祠和寶珊書舍、永堅書室、文植公書舍則分列於南北兩頭。呈南北向的里巷有樂善里、萬合里、文植里、寶珊里,另有在“文革”中被改名的紅衛里、紅星里、永紅里、學兵里。雖然建築格局井然,但鮮有人跡,作為文化和生活形態的村落聚居實已消亡。

在木棉村的“羽善西公祠”前,坐著四五位老伯,其中一位雙目失明,兩位呆痴。問健全者謝伯,村民何時棄舊(屋)遷新(居),已隨兒子住在古村外圍的謝伯說,鄧小平領導時開始搬出,毛澤東領導時沒得搬。謝伯說,新居大都在八九十年代靠荔枝蓋起的,那時荔枝七八元一斤,現在的生活當然不如十幾年前了。

在一條不知名的里巷,在木棉國小讀幼稚園大三班的謝婉宜悄悄說:“沒錢住舊屋”。搬不出去的大人總不住嘆息已不知到哪裡賺錢蓋新居了。原來,幾年前“公家”在木棉建“菜藍子工程”基地,村里上好的300多畝水田(木棉人均水田面積僅6分)被強行征走,並且簽約20年,農民得到的回報是每年每畝900斤稻穀,但眼睜睜失去了自己種菜賺錢的機會。木棉盛產荔枝,每戶都有上百棵荔枝樹,每年可獲果六七千斤。但果濫價賤,當地的收購價僅每斤四五毛。有的果農不甘,便用機車載小量荔枝到廣州市區零售,卻屢遭交警及“城管”的圍追驅趕。

由於大多數人已入住散落四周的新居,更由於村民忙於一日三餐而無暇他顧,所以,原以為傳統深厚的木棉,在節慶上竟出奇地寡然無色,除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人到祠堂前廣場燒炮仗外,再無其它民俗,即便是婚嫁迎娶,也沒人願到祠堂里擺酒宴客。對此,謝伯的解釋似乎簡潔有力:“沒錢,沒生活”。編輯本段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木棉村

位於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鎮境西南部,東與龍塘、大塘等村委會交界,北接華林村委會,西與海安鎮文部村委會接壤,南鄰青安村委會。面積18.86平方公里。轄那泗、那宋、木棉、錦山、石寮、白池、排園、合山園、檳榔園、堝仔等10條自然村。村委會辦事處在木棉村。2004年,全村委會有986戶4960人,勞動力2136個;耕地面積8983畝;機械總動力1113千瓦;農業總產值238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3718元。有國小8所,其中有完全國小1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