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里鄉

朝里鄉

朝里鄉位於凌雲縣西南部,全鄉總面積181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純土山結構,氣候溫和,適合種植杉木、八角、油茶、油桐、酸梅、茶葉等經濟林。

基本信息

朝里鄉

朝里鄉位於廣西省百色市 凌雲縣西南部,與凌雲縣泗城鎮、 下甲鄉伶站瑤族鄉接壤,與百色汪甸鄉田林縣利周鄉相毗鄰。全鄉總面積181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村
朝里鄉民族中學朝里鄉民族中學
和40個自然屯。
全鄉總人口8302人。其中 瑤族4774人,占總人口57.5%; 壯族3346人,占總人口40.3%, 漢族182人,占總人口2.2%;男女比例為1:1。
全鄉財政總收入為33.0691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347萬元;糧食總產量達2582噸;鄉鎮企業總收入606萬元,總產值完成1714萬元;人均有糧344公斤;人均純收入822元;工農業總產值1714萬元。
全鄉土地肥沃,純土山結構,氣候溫和,適合種植 杉木八角油茶油桐酸梅茶葉等經濟林。目前,造林情況總合計103157畝。其中,杉木48026畝,八角28287畝,油茶6812畝,油桐13982畝,酸梅1088畝,茶葉4962畝,尚有荒山可開發利用面積35611畝。耕地面積3300畝(水田3015畝)、有機茶園2560畝、八角2.8萬畝、油茶9110畝、 桑園3000畝、 中草藥600畝,其中2011年烤菸種植面積650畝,涉及菸農112戶,產乾煙1494擔,總產值119.30萬元; 2011年,新種植桑園350畝,全鄉桑園達到3849畝,養 995張,產鮮繭796擔,產值約110萬元。朝里瑤族鄉地勢東西狹長,西面略高,東面較低,呈梯狀遞減之勢,全鄉海拔600—1600米。境內土山從橫,較大的山有偉甲山、岩溱嶺、畝祿連、岩懶山、老山、高望山等,諸山海拔均為1100—1600米。主要河流有朝里河,發源於蘭台村的三台屯和大茅坪、小茅坪屯的山脈,流經夜屯、平廣、六作、那荷、他號、 蕊屯等屯,經下甲鄉注入橙碧河。朝里瑤族鄉在民國初年取蒙養村和作里村的首字稱為蒙作鄉。解放後,1950年12月蒙作鄉與利周鄉合併為蒙利區,稱為第四區,1951年利周鄉劃歸田林縣管轄,蒙作鄉劃歸伶站區。1952年凌雲與樂業並縣後撤銷蒙作鄉,將宜朝村和作里村並為一鄉,各取一字為名,稱朝里鄉。又說朝里舊稱“槽里”,因它地處的環境四周群山環抱,中間狹長、平坦,像一隻馬槽,因而得名。朝里鄉於1958年改稱朝里大隊,屬伶站公社管轄,1960年改稱公社,1982年復稱大隊,1984年凌雲縣進行行政區體制改革,建朝里瑤族鄉。至今,朝里瑤族鄉下轄六作村、九聯村、平塘村、百朝村、羊囊村、蘭台村等6個村委會,42個自然村,62個村民小組,1748戶,8282人。其中瑤族3664人,壯族3488人,漢族1130人。瑤族占全鄉總人口的44.2%。

民族風情

朝里瑤族鄉瑤族主要聚居在百朝、蘭台、九聯、羊囊三個村。主要姓氏有李、趙、鄧、盤、羅等,其中盤姓為大姓,據傳說,該鄉的瑤族來自廣東、陝西和湖南。在生活習俗上,朝里瑤族鄉瑤族仍保留著濃厚的民族色彩,背隴瑤喜歡套馬、挖穿山甲等;藍靛瑤生活較優越,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每逢農曆二月,青年男女集中一塊,山哥對答,互拋繡球,談情說愛,極富民族風情。在婚姻方面,除了一些區別於壯、漢民族的儀式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實行族內婚,與外族聯姻很少。信奉盤王,以盤王為自己的祖神,農曆七月二十左右拜祭;同時,朝里瑤族鄉瑤族在農曆的六月初六,以村寨為單位,集體拜祭社神,祈求社伸保佑人丁安全,風調雨順。瑤族內部以瑤語交流,一些鄰近壯、漢村屯的瑤寨也通漢語和壯語。朝里瑤族鄉素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之鄉”美譽,遠近聞名。每逢農曆的三月十六日、二十八日是全鄉壯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兩天中,那巴、六作、那荷等村屯民眾自發義演的民間壯戲、歷史悠久,名聲遠揚,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有較高的民間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每逢佳節來臨,迎來八方遊客、商賈和藝人前來交流技藝,洽談生意,為民眾推銷各種土特產品提供了商機。

問題和困難

一是交通閉塞,目前我鄉羊囊村尚未開通通鄉公路,朝里蘭台、百朝、平塘、九聯村、與田林利周、右江區汪甸及伶站鄉,公路提級工作尚未實施,使朝里出行難,嚴重製約我了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是各村發展不平衡,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較慢,發展後勁不足,促使民眾增收困難;貧困面較大,“沿河”農村經濟條件較好,高山片農村民眾素質較低、交通條件差,形成了“沿河區高山片”發展極度不平衡的格局,民眾收入差距較大。三是農技推廣經費欠缺,農業產業規模小,亮點不多,培訓工作不力,種養業科技含量低,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四是城鎮功能不配套,人居環境條件較差,民眾的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五是農村人飲工程無資金投入,民眾飲水安全無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