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坐落於澄海市區鳳翔街道外埔的朝峰庵,因朝向筆架山而得名,又因位於溪畔而俗稱“溪頭庵”。庵坐西北向東南,總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分為山門、庭院(置石刻鳳、像、經幢各一對和假山、花草)、涼亭(1997年建,高約8米)、東側玉佛樓(第3層供1米長玉臥佛像,第二層為尼舍,第一層為齋堂 ,共700平方米)正中天王殿(門前一菩提一槐樹)、大雄寶殿(奉一佛二菩薩、十八羅漢泥塑像)、鐘樓、鼓樓、觀音閣、地藏閣、祖師殿、往生殿。
朝峰庵的歷史
傳說
創自清康熙八年(1669),該庵有如下傳說:清乾隆中期,福建人定能長老,夢見天上一條飛龍飛入粵東潮州開元寺,便從閩來到該寺住下。四十八年(1783),又夢見龍飛往澄海外埔溪頭的沙埔,便導之,見溪邊有一簡陋佛廳,以為是“龍棲息飲水處”而住下,化緣把它擴建為庵(因是開元寺屬下,故稱“庵”)。因當時人窮,一直化了10年之緣,至五十八年(1793)才有足資建成小庵。
擴建
據清嘉慶甲戌(1814)李書吉、王愷重修《澄海靜觀志·卷之九寺觀》載曰:“朝峰庵。在外埔鄉使者宮右偏,康熙八年乙酉(1669)建,嘉慶七年壬戌(1802)副將李漢升、知縣何青重修。”
該庵因為簡陋不適應鄉眾拜佛之需,故在嘉慶壬戌七年(1802)起,由副將李漢升、知縣何青出面,澄海信寧都林氏為主捐款,歲進士陳德元主事擴建,至庚午(1810)即8年後竣工。道光乙未(1835)沐皇恩而獲欽賜“朝峰”。
復建
惜乎1952年起。因政策造成不聞鐘聲,未幾佛像盡毀,殿宇漸壞,1966年起10年“文革”時被占為學校。“文革”亂歇,四眾不忍古庵湮沒,於1990年11月1日申報復建獲縣宗教局批准,遂成立籌建組。1992年7月14日(六月十五日)重建奠基,1993年6月落成開光。2001年二月初二,建於天王殿前東側的玉佛樓落成開光。山門高聳,規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