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洞鎮

朗洞鎮位於榕江縣北端,距縣城109公里。東與黎平縣尚重鎮相鄰,北與劍河縣南哨鄉接壤,南連本縣寨蒿鎮、樂里鎮,西接本縣兩汪鄉和劍河縣太擁鄉。為榕江、劍河、黎平三縣交界,鎮內平均海拔1288米。經濟產業有水稻、油菜,名特產品有泥鰍、香菇。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朗洞鎮位於榕江縣北端,距縣城109公里。東與黎平縣尚重鎮相鄰,北與劍河縣南哨鄉接壤,南連本縣寨蒿鎮、樂里鎮,西接本縣兩汪鄉和劍河縣太擁鄉。為榕江、劍河、黎平三縣交界,鎮內平均海拔1288米。
全鎮國土面積246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39個村民小組,77個自然寨,共4719戶23181人。為苗、侗、漢大雜居,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3.5%。全鎮耕地面積12608.45畝,其中稻田11235.65畝,土1216畝。人均耕地面積0.59畝,人均基本農田面積0.39畝,森林覆蓋率為75%。朗洞地處東經108°30′— 108°35′,北緯26°17’— 26°24′,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4℃,積溫6015℃,年降雨量1300立方米,無霜期282天。
朗洞地處山區,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6.4℃,正月極低氣溫曾達零下℃。積溫6015℃,七月高溫達37.5℃。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多種經濟。
朗洞是一座古城,城內有多座古建築,有的至今尚存。民國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朗洞設一等分縣。一九三四年冬,中央工農紅軍長征途徑此地,並在東門街牆上留下標語,一九八○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總數:23181人 農業人口:22181人 非農業人口:1000人
--行政區面積:21.738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2608.0畝
--主要民族成分:苗,侗,漢 發展口號:創業在朗洞,奉獻在家鄉.
--所轄村:朗洞村,長壽村,高幫村等 生產總值:7592.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水稻,油菜 名特產品:泥鰍,香菇 辦公所在地:朗洞村
--自然條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旅遊資源

一、基本情況
朗洞鎮位於榕江縣北部,地處雷公山腹地,距縣城105公里,與黎平縣尚重鎮、劍河縣南哨鄉、太擁鄉和本縣寨蒿鎮、樂里鎮、兩汪鄉為鄰,為榕江、劍河、黎平三縣交界中心。朗洞鎮國土面積241.6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39個村民小組,77個自然寨,有4658戶,21728人,其中苗族 8518人、侗族 7452人、漢族 5716 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73.5%。全鎮耕地面積12608畝,其中田11543畝,地1065畝。鎮內平均海拔760米,最高海拔1288米。
二、旅遊資源
1、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朗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乾隆二年,黎平府開泰縣在朗洞設理苗分縣,後改名理民分縣,宣統元年劃歸榕江縣,民國25年撤分縣,歷任分縣縣長85人。乾隆三年,第一任分縣縣長祝興朝在朗洞修建城牆,城牆高1丈2尺、厚1丈、長達3里3分,城牆上有垛口,分別在東、南、西、北四面建有啟泰、敷文、永安、振武4個城門。城牆曾被張秀眉義軍摧毀一部分,後修復,農業學大寨時期再次被毀,現僅在朗洞西山保留城牆百餘米和永安亭一座。朗洞鼎盛時期,城內居民達800餘戶,並建有江西、湖南、福建等大、小會館5家。
2、亟待開發的紅色旅遊。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結束後,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三軍團福建師在高洋坳擊潰國民黨榕江常備隊和地主款團,於12月23日進入朗洞休整,並對國民黨桂、黔聯軍駐紮重地古州方向警戒。紅軍在朗洞召開了數千人的軍民大會,宣傳我黨我軍的政治主張,並留下許多宣傳抗日的革命標語,12月25日,紅軍離開朗洞經劍河、台江前往遵義。
3、豐富的自然資源
朗洞鎮森林覆蓋率達75%,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八萬山的原始常綠闊葉林里有樹葡萄、紅豆杉、櫸木和飛虎、山蟒、娃娃魚等國家保護動植物,還有大血藤、桔梗、當歸、芍藥、百合、松茯苓等百餘種中草藥材。自然優美的原始生態組合成一個個神奇而美麗的旅遊景點:百鳥巢楓、文筆舒天、九獅奔浴、塔影橫江等朗洞八景,瑪郎山上的情人岩、半溪藍楊梅、百米飛瀑、仙人布陣、十里杜鵑河、岑最咚咚坡、岑扛獨木成林……
4、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
朗洞鎮內居住的苗族、侗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80%以上,既是黔東南苗族、侗族雜居的大鎮,也是黔東南苗族、侗族的分水嶺:以卡寨為起點往北,經兩汪、平陽到雷公山,一直是苗族居住地;以色邊往南至寨蒿、車江、黎平、從江,均為侗族居住區。因此,朗洞鎮內苗、侗民族服飾各有特點,又互為補充,非常奇特。而以卡寨為主的苗族風情和以孖謝為中心的侗族民族文化,也是十分濃郁:蘆笙舞、苗歌、侗族琵琶歌讓你留連忘返,多彩的苗侗刺繡讓你目不暇接,新米節、二月二、六月六、苗年、情人節更有特色。
5、三板溪庫區南線旅遊的連線點。
朗洞鎮與劍河縣南哨鄉、太擁鄉為鄰,公路距離15.3公里,是黔東南新興旅遊精品點——三板溪庫區旅遊與榕江、從江侗族風情旅遊的連線點。朗洞鎮自身獨具特色的苗族、侗族風情和連線榕江與三板溪庫區的區位優勢,更凸顯出民族風情旅遊開發的潛力。
三、存在的困難
1、交通條件差。朗洞作為環雷公山旅遊的一個點,目前還沒有接通劍河縣太擁鄉的公路,鎮內主要公路雖已鋪油,但公路等級低、路況差。
2、景點建設資金缺乏。作為省級民族風情旅遊點的卡寨和紅色旅遊的朗洞,民居建築、文化保護等還需要資金投入。特別是朗洞城區主大街,全長420米,現雖已修繕,但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規劃和建設。
3、旅遊人才缺乏。作為新興的旅遊產業,在農村還十分缺乏管理和導遊人才,還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村旅遊人才的培訓。
4、宣傳工作不到位。目前,民眾對旅遊的意識不強,對保護旅遊資源、保護民族文化等方面認識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民風民俗

每年農曆五到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迴蕩,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