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會龍山,是湖南省益陽市區最高的山,也是最象山的山,不但有樹有草,有坡有坪,也有石有崖,自然,也是益陽的名山。會龍山座落在市區西部,資水南岸。它蜿蜒臨水,遠望如龍驤首,因而得名。此山名字的來歷卻不象益陽其它名勝古蹟一樣,是有典故和原因的,就連它的名字都有不同的說法,寫的是會龍山,說的則是回龍山。位置
位於益陽市中心城區,距資江橋約1km,東依螺絲頂,西靠鳳形山,四周風巒簇擁,似群山聚會江邊,故名會龍山。海拔109.4m。山上古木參天,林陰蔽道,雲霧繚繞。現已開闢為會龍公園。園內有古剎棲霞寺、棲霞閣、曾士峨烈士紀念碑、周則范墓、立波亭等人文景觀,目前已開設了高空飛椅、高空觀景車等娛樂項目。
景色
它離鬧市區並不遠,從終日喧囂的資江一橋南端廣場往西走,翻過一條坡路,不用十分鐘就能來到山前,而這短短的距離,卻分開了兩重天地。
站在會龍山的山腳,馬上就會感覺到一股綠意撲面而來,直透心底。繁茂的樹葉遮蔽了山形,只見明暗不一、濃淡有致的綠色隨山勢層疊而上,真是此意只應天上有,丹青妙手實難為。
主要景點介紹
步入會龍山公園門,沿盤山公路而上,可到山頂的棲霞寺。棲霞寺原名寶泉寺,是建於東晉孝武帝時(公元373年)的一座晉代古剎,香火旺盛,名揚遠近。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因宮廷動亂,被叔叔朱棣趕下台,削髮為僧,逃出南京,避難於吳、湘、滇、黔之間,曾隱居在寶泉寺內,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黃龍”棲住青龍山,故後人把寶泉寺更名為棲霞寺,“會龍棲霞”,從此就列為了益陽古十景之一。
如今的棲霞寺,香火仍然旺盛,善男信女不少,門上有一幅醒目的對聯,訴說了古剎的滄桑:晉朝古剎,滄海桑田存勝境;明代浮雲,青山綠水隱名僧。
會龍山公園集名古蹟和現代園林建築於一體在棲霞寺的左邊,新建了一座飛檐翹角,富麗堂皇的棲霞閣。閣高三層,第一層為佛堂,內供如來佛、關帝爺。第二層為玉佛殿,殿內供奉著泰國華僑捐贈的一尊大玉佛。第三層為觀景台,站在閣項眺望四周,益陽十景盡收眼底,千里資江穿城而過,資江三橋飛架南北,兩岸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寬闊的街道上車水馬龍,銀城的景色如此多嬌,真讓人極目楚天舒。
景點
棲霞寺下,有一處古樹映蔭的古墓群,其中有一冢為遇緣和尚之墓。據考證,遇緣和尚系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之子陳三元。英王戰死之後,母子逃難來到益陽,棲霞寺出家為僧尼,圓寂於會龍山公園上。
從棲霞閣下來往南行,在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為紀念益陽籍著名作家周立波,而建造的立波亭。他寫東北土改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 ,獲得了史達林文學獎。他描寫益陽農業合作化的優秀長篇小說《山鄉巨變》,
薰陶教育了一代人。他深入生活,塑造人物,獨具風格,堪稱楷模。亭前雕塑有一尊形神兼備的周立波塑像,塑像作者為我國著名雕塑家朱惟精。含笑沉思的周立波坐在他心愛的扁擔上,眼望巨變的益陽,仿佛又在構思《山鄉巨變》的續篇哩。周立波銅像目前是會龍山公園最著名的景點,每位到會龍山旅遊的遊人都會到這裡瞻仰著名作家周立波。
在立波亭的右方,聳立著一座曾士峨烈士紀念碑。他是一位跟隨毛主席上井崗山的紅軍英雄師長,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他身先士卒,帶頭衝鋒,以少敵眾,掩護主力突圍,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當時年僅27歲,紅軍總部號召全軍學習曾士峨。1987年他的遺骨從江西遷回益陽,葬於會龍山,讓烈士的忠魂長眠在會龍山上,教育子孫後代。
會龍山除會龍棲霞外,還有會龍花卉、會龍翠竹、會龍山莊,加上烈士陵園,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得以和諧統一,是久負盛名的遊覽和休閒勝地。置此山中,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震撼。
傳說來歷
1.公元四世紀東晉孝武帝曾在此山修建“寶泉寺”出家修行,此有史可查。而在公元十五世紀一千多年後,明朝的建文帝因其叔發動宮廷政變,被逼出走,君臣四人在此山落髮為僧,或說落腳暫修,因躲避朝廷的追捕,後不得不躲到其他地方去了,故千餘年的“寶泉寺”也因此而改為“棲霞寺”,其寓意是皇帝是太陽,現雖不在位,但霞光還在,建文帝是因叔奪位,還說不準是朝霞也還是晚霞,因此改名為“棲霞寺”。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益陽這座山,既然招徠兩位“真龍天子”落腳居住,如何不出名?於是,便定名叫“會龍山”。現在,會龍公園入門的那副對聯,就是對這種說法的某種認可;
晉朝古剎,滄海桑田存勝境,
明代浮雲,青山綠水隱名僧。
2.益陽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傳說趙雲攻下零陵後,曾和諸葛亮在此山會師。因趙雲字為“子龍”,而諸葛亮號為“臥龍”,兩條龍在此山會師,故定名為“會龍山”。
景區設施
會龍山景區標識系統設計
設計方案:會龍山公園標識系統設計以自然原生態的石材和木材作為載體,將佛教文化中具有代表的金蓮,六色旗,圖騰等元素融入其中。在標識牌具有導視功能的前提下,又將佛教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