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會“爬山”的魚:燕鰩

 會飛翔的動物,不僅僅是鳥類,有些魚類也會飛。在我國南海、黃海和東海生活著一種會飛的魚,俗稱“燕兒魚”,它的學名叫燕鰩。體長約20厘米,近乎圓筒形,青黑色,腹部灰白色,胸鰭特別發達,一直延長到尾部,像鳥的翅膀;腹鰭大,可作為輔助滑翔用,尾鰭叉形,下葉比上葉大,這種飛魚最高可飛達11米,飛行距離可達100多米。飛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是主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魚類學家經過對暖水上層的燕兒魚的長期觀察,認為它的飛翔的本領,一是源於它們具有流線型的體型和一對鳥翼狀的胸鰭,而且肩帶和胸鰭肌肉特別發達,這是它們飛翔的基本條件。二是它們常棲息在水的上層,游泳迅速,習性活潑,善於飛躍。燕兒魚飛行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飛魚在接近水面時,尾鰭作左右急劇擺動,使身體迅速前進,產生強大衝力,突然躍出水面,即把胸鰭張開,在空中作滑翔飛行,姿態極為優美。飛魚的主要動力是尾部,而不象鳥類那樣靠扇動翅膀,胸鰭只起到降落傘的作用,所以不能控制速度和方向,有時下降時落到航行的船上,成為船員的美味佳肴。飛魚飛翔的目的主要是自衛,以逃避兇猛的魚類和海豚的追趕,或靠近船隻受驚而飛,但有時也會無緣無故地飛。
飛魚具有趨光性,若晚上在船的甲板上掛盞燈,成群的飛魚就會尋光而來,如飛蛾撲火,撞昏在甲板上,有時1小時可收一籮筐,這也算是一種光誘捕魚的辦法。飛魚死後兩個胸鰭往後斜豎起,活像噴氣式飛機。飛魚的肉特別鮮美且營養價值高,是餐桌上的佳肴。在雲南大理的洱海中,生活著一種弓魚,又名裂尻魚,當地白族人民稱它為會“爬山”的魚、“洱海花”。這種魚體形扁長,長約25厘米,呈銀灰色,每尾重量在200克左右。它的腹部細鱗呈線狀向兩邊分開,並經常用嘴咬住尾巴跳出水面,其形如弓而得名。弓魚習性非常奇特,它們專門選擇水湍流急的水面,逆流而上到河流中去產卵,從此一去無回。在洱海對面是海拔4112米的點蒼山,點蒼山的19座山峰之間有18條溪流,源源不斷地注入240多平方公里的洱海。這給弓魚創造了良好的活動場所。弓魚有個奇特習性,產卵時它們常常成群結隊地沿著溪水往山上游,游不動時或者遇到障礙時,它們就跳出水面,像射箭似地向前射去,當然這段“艱難的歷程”中,有不少弓魚跳到了溪水外,成了當地居民的美味佳肴。但更多的弓魚勇往直前,最後終於“爬”上了山泉的源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