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紙

會紙

在拜神、佛、祖宗、做喪事、忌日、掃墓中被“消滅”的紙,就是會紙。又有“燒紙”“黃紙”“四會紙”“土紙”之稱。 紙面比較粗糙、易燃。

簡介

此種紙張不必太講究質地的精細,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他“正統”價值的認定。所以現代大部分也採用和古代類似的方法製作。會紙的基本原料是竹子,即古時《天工開物》所稱“竹紙”。

製作方法

1.軟化。先把竹子斬成一尺半長短,放進石灰池裡浸泡,浸竹的時間要4~5個月,用石灰水軟化竹纖維;

2.淨化。浸泡後的竹料撈出曬乾,然後用清水再泡1個月,去除石灰雜質,再撈起曬乾;

3.製作紙漿。用機器(古代用的是水車)把竹料打碎,將粉碎的原料放進水池裡攪拌均勻,便成為造紙的紙漿了;

4.抄紙,是造紙的關鍵。抄紙的工具是用極細的竹絲編成的簾(現代很多作坊用的是塑膠簾),用抄紙簾在紙漿池中輕輕一晃,便抄起來,帘子濾掉了水,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曬乾了就是會紙了。紙張的厚薄和均勻取決與師傅的控制水平,輕盪則薄,重盪則厚。抄出的紙堆整齊成為紙胚,垂直整齊。

(按《天工開物》的記載,抄紙前紙漿是要經過蒸煮的,不過現代的會紙是用來焚燒或包裝的粗紙,所以這個步驟可以省去)

5.過濾水分。紙胚經過絞機壓榨擠掉水分,再令其風乾。

6.松紙。把本來粘連在一起的紙胚分頁,師傅右手用特製的木板敲打切撥紙胚,左手不斷翻弄,紙張便鬆開呈一頁一頁。技術性很強。

7.曬紙。精製紙張要一張張用烘箱烘乾,粗紙只需一疊疊放在陽光下曬乾即可。

這時候做成的會紙多半是半成品,還要根據不同用途進行加工或印製。

相關資料:

現代主要生產會紙的地方是廣東四會縣的鄧村,全村十之九以上人家,沿襲古法造紙。被成為“會紙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