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埠鎮

會埠鎮

會埠鎮,隸屬於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地處奉新縣中部,距縣城20公里,距省會南昌60公里。東連赤岸鎮,西界羅市鎮,南與高安市伍橋鄉接壤,北和噪下鎮毗鄰。全鎮面積209.3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159個村民小組,人口2.3萬(絕大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全鎮有耕地面積5萬餘畝,林地面積21.6萬畝,屬丘陵鄉鎮。昌銅高速、奉上公路自西向東橫貫全境。 會埠鎮著名景點有浮雲八百洞天、仙女寨、華林寨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會埠為第四區,1958年由會埠、故縣、水 口三個鄉組建渣村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渣村、會埠兩個公社,1968年合併為會埠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會埠鄉人民政府,2001年12月撤鄉設鎮為會埠鎮人民政府,次年2月搬遷至渣村集鎮(現址)。

人文資源

會埠鎮龍光書院 會埠鎮龍光書院

距榮圩南1公里處有一劍池,唐初文壇四傑之一王勃在《滕王閣序》寫到的“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指的就是該地。今會埠中學校址原為古“龍光書院”,此書院是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會埠人陳自俯倡建的,位於劍池之南,初名義學,四方來學者三百餘人。“龍光書院”匾額,是宋高宗趙構所惕的手書。乾道六年(1170年)理學家朱熹來此講學一月余,當時的書院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

會埠鎮是宜春劍文化的發源地,有記載為1800餘年。晉永平年間,宜春縣治(今會埠墟)曾有“紫氣沖牛斗星”,縣令雷煥挖獄基得春秋時期寶劍干將、莫邪(又曰龍泉、太阿)。南宋紹興元年據此創辦“龍光書院”, 宋高宗趙構親自賜名。理學家朱熹曾於此論經講學,名噪一時而與廬山白鹿洞書院齊名。2007年,市政府對龍光書院孔子殿、劍池、劍匣亭進行修復,挖掘文化底蘊,弘揚歷史文化。

龍光書院建築規模,是宜春歷史上所辦書院中佼佼者。其建築風格,具有四合院式布局的特點。院落座北向南,分前後兩進。中軸線上,首為大門、上石匾嵌有“龍光書院”四個黑色字,真字型,長2米,寬0.5米,今仍存,中為大殿,置先師孔子聖像;後為六經樓,藏經書三千餘冊;之後為仰止堂。院內東西兩翼,前有左右廡;中兩側為講堂、設衣亭、客館、花台、讀書室百間、會膳堂、心廣堂(文明堂)等建築物,均屬磚木結構。院內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四周紅牆環抱。院外附屬建築有山寺、望光亭、劍光祠、晚晴齋、倉廒等。整個院落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規範,造型雅致、奇麗,具有地方特色。此地,古木參天,松柏積翠,環境優美。歷代名人講學於此賦詩感懷,寫下許多詩篇,讚美其風景佳色。宋名儒、理學家朱熹講學月余,賦《龍光書院》詩讚云:“一道榮光帶碧山,天風吹雨度雲關;樹浮空翠名村塢,泉落飛虹瀉石灣;赤嶺豹棲朝氣隱,劍潭龍起夜光寒;咿唔何處經年韻,多在湖東喬木間。”明甘惟寅對此作有“會埠煙雨”“塔埠雲濤”、“劍池夜月”、“山寺晨鐘”、“三漢魚火”、“長稈稻田”、“會埠落雁”、“古道鳴騶”八景詩文,表達他對景情感。清甘興仁至此講學時作《龍光書院》詩讚道:“龍光海內爭傳頌,院落巍巍齊鹿洞;紫陽去後幾百年,想見風流千古韻。”反映當時書院勝景之一斑。

經濟發展

會埠屬農業大鄉鎮,以糧食生產為主,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現已形成優質稻生產、花卉苗木、棉花三大板塊。優質稻面積達6萬多畝,花卉苗木面積達到8000畝,棉花面積4500畝。2004年會埠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570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504萬元,農業總產值9650萬元,完成財政收入5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85元。優質稻3萬噸,生豬出欄1.5萬頭,家禽10萬羽,水產品1200噸。

會埠鎮礦業檢驗 會埠鎮礦業檢驗

2007年,會埠鎮GDP完成4.5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200萬元。現有江西龍獅化工有限公司、恆升實業有限公司、新創橡膠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及天緣高科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會埠。2008年,會埠鎮黨委政府加大招商選資力度,突出兩大優勢:一是再生金屬;二是豐龍礦業公司的優質煤層氣利用,注重產業招商和大項目招商,做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力爭引進外資達到4000萬元以上。

會埠鎮剩餘勞力嚴重過剩,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浪費,制約了會埠鎮經濟發展,且養成了一大批青壯年遊手好閒、無事生非,給當地治安造成很大壓力。針對這種現狀,鎮黨委、政府正確處理和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三者辯證關係,把組織勞務輸出當成引導農民致富、維護一方穩定的大事來抓。鎮黨委、政府多次派員到沿海發達省份進行考察,了解外地勞務需求情況,並利用親幫親、戶帶戶、黨員帶民眾的辦法,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為會埠鎮大批的剩餘勞動力尋求出路,引導他們外出打工經商,勤勞致富,同時為外出人員提供優質服務,鎮黨委規定,凡是外出打工人員所需辦理的有關證照,在24小時以內全部辦妥,並減免辦證費用。會埠鎮共輸出勞力1.8萬人,僅海南三亞就有“會埠一條街”美稱。廣東省1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就有近百家是會埠人經營的。其中個人擁有資產十萬元以上的有500餘戶,擁有資產上千萬元的也有十幾戶。

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財政收入達到424萬元,比上年增長12.1%,農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比上年增加340元,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全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牢固樹立項目先行,以項目促發展的科學理念,舉全鎮之力狠抓重大項目落實,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掀起服務項目,建設項目,推進項目的高潮。一年中我鎮的三個縣重點項目,會埠大橋建設,奉上公路改造,3000畝綠色觀光園建設,分別成立了項目工作小組,精心組織,狠抓落實。會埠大橋建設建墩已完工,3000畝觀光園建設已完成同農戶的征地工作。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好災後攻堅戰行動快

會埠鎮基礎建設 會埠鎮基礎建設

2008年初持續的雨雪冰凍災害,給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尤其對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按照縣裡統一部署,我鎮組織開展“三同四幫”下鄉幫扶活動,幫助制訂災後恢復重建方案,幫助清理山場,幫助銷售農副產品,幫助解決重建中的實際困難。針對受災特別嚴重的山區村,組織統一安排林木技術人員,對受災林木進行科學施肥,有效清理,並且統一發放尿素等各種救災肥料到戶總計10餘噸,確保了林木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為擴大水稻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我們採取各種舉措,努力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在全面落實國家的惠農政策,落實縣優質稻種“買一送二”的基礎上,切實加強了惠農力度。再次實行了“買二送一”措施,制止耕地拋荒的責任全部落實到鎮、村兩級幹部。2008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達7萬畝,其中優質稻生產面積達5萬畝,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1萬畝,棉花種植面積達4000畝。在災後的第一年,經過全鎮人們的共同努力,會埠鎮迎來了一個豐收年。僅糧食一項,全鎮增加產量200萬斤以上。

三、抓好新農村建設,促進和諧文明創建活動有起色

按照縣委關於在全縣範圍內廣泛開展和諧文明創建活動的要求,制訂出了有較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全面動員,廣泛宣傳。在新農村建設方面,積極推動農村集鎮化建設,加快鎮、村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民居民居住格局轉變的進程。2008年共建示範點4個,共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三改”工作任務,圓滿地接受了上級的各項檢查,其中,易山組新農村示範點成為全省普法、全市計生示範點。接待了省、市兩級領導的參觀考察調研,縣委黃書記也兩次親臨示範點指導工作,易山組新農村示範點的建設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成為會埠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成為示範點中的示範。在集鎮建設方面,渣村越王路小區建設初具規模,有山區村落戶越王路小區30多戶。新建成的休閒綠化公園將給集鎮的發展建設帶來更大的生機。

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見成效

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得到進一步落實。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努力將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百姓。全鎮有766人納入了農村低保,有131人納入了城鎮低保,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在“老有所養”方面,我們不斷提高社會救助和保障水平,加強敬老院建設和投入,集中供養五保戶59人;二是教育質量資源進一步最佳化。我們始終把教育事業作為鎮政府工作中的重點,投資40萬元,完成了渣村明德希望國小的後期完善工作,確保了9月1日正式啟用,承載著會埠南邊國小的就讀能力,在校學生500餘人,最佳化了辦學條件,並在全鎮開展了中學老師下國小的支教工作,從中學抽調7位責任性強的老師到明德國小任教,提高了教育質量,民眾對明德國小的教學條件,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非常滿意;三是農村醫療保險進一步強化。參保率達90%以上,據統計2008年全鎮參保人數17600人,去年一年中全鎮已有100餘人患者拿到了醫療保險金,最高患者拿到保險金金額達2.8萬元;四是人口質量進一步提高。隨著計畫生育工作軟硬體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和人們的計生觀念,人口素質觀念進一步提高,以及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的力度,全鎮計生工作在全縣鄉鎮中名列前茅,2008年我們成功迎接了省、市、縣三級檢查,被評為宜春市計畫生育先進鄉鎮和奉新縣計畫生育先進單位;五是村級公路建設進一步硬化。邊遠山區村東源村作為最後一條硬化的村級公路,在上級有關部分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鎮、村兩級的科學管理和運作,突破重重困難,一條5公里的村級公路終於修建完成,實現了全鎮村級公路覆蓋率100%,組級公路建設也正在努力推進。

基礎建設

會埠鎮 會埠鎮

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在已經拉通會埠——南站公路的情況下,我們還將舉會埠鎮之力硬化會埠——山林崗,會埠——榮木橋地面,初步形成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硬化公路網路;投資近200萬元改善了會埠的集市環境和黃木集市環境,以會埠集鎮被列為江西省百強重點集鎮為契機,聘請專家對會埠集鎮進行了2015年規劃;加強了師資力量建設,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中國小教學樓,教學環境大為改善,三所中學升學率連年名列宜春市前茅,醫療、電力、電信等環境明顯改觀,新建了衛生院門診大樓,進行了全面的農村電網改造,實現了村村組組通電話,手機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會埠鎮完成了18個村(居)委會長達40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投資100多萬元新建宜春火車南站站前停車場和貨場水泥公路;投資220萬元新建會埠中學、山林崗中學、中心國小教學大樓,最佳化教學條件;投資80多萬元新建會埠衛生院住院大樓,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投資160萬元新建康怡福利院,使會埠鎮五保老人老有所養、安度晚年。2007年,會埠鎮黨委、政府榮獲宜春市社會發展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社會事業

會埠鎮 會埠鎮

宜春市會埠鎮中心國小位於江西省宜春市,主要負責實施國小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 學校在致力於建立健全多項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高效運作的同時,立足於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通過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對教師管理隊伍情感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積極工作的內在動力,使全校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責任心,以及教學常規的實施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一支重責任、講奉獻、有幹勁、肯鑽研的教師隊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學生教育方面,學校一直能自覺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專長。 學校以優美的教育環境、科學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學受到了廣大家長、社會各界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政務環境不斷最佳化。現任領導班子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始終奉行“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破壞投資者是罪人”的理念,親商、安商、富商,現引進外資達4280萬元,成為會埠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工業小區逐漸形成磁場效應。座落在鎮內的工業小區已實現了“六通一平”,實現了美化、綠化、亮化,良好的創業環境,熱情周到的服務,使各位客商紛至沓來,逐漸形成磁場效應。

名勝古蹟

道推位於西莊招邊的濟美四角牌樓,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工藝複雜,造型獨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行家說,這個建築在全國都屬罕見。同時,這裡的越山跡有名氣,又名越王山,相傳是由於春秋時越王勾踐在此屯兵習武而得名。會埠鎮最東邊的游落故縣,因南唐時,奉新(當時稱新吳)縣城建於此而得名故縣,是全縣最早的縣城。此外,還有著名的浮雲八百洞天、仙女寨、華林寨等。

會埠鎮歷史名人有水口甘家的甘汝來,清朝康熙年間官至吏部尚書,著有《甘莊恪公文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