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最後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約聖經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文西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大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複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文西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達·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並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達·芬奇,達·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達·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並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裡吧。大公對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達·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並非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報復,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創作背景
繪畫過程
15世紀90年代,小說家馬泰奧·班代洛還只是個孩子,那時他在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道明會修道院做見習修道士,他的叔叔維琴佐當時是那裡的院長。班代洛常會看著李奧納多·達·芬奇在修道院的北牆上工作來打發時間,李奧納多當時正在繪製斯福爾扎時期一幅偉大的傑作——《最後的晚餐》。
班代洛描述:達·芬奇一大早就爬上腳手架馬不停蹄地就開始工作。有時他會在那裡從早乾到晚,手裡一直都拿著畫筆。他畫個不停,常會忘記吃飯或喝水。有時候,他會連續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他的作品面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畫中的人物。也看到過他在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好像突然有急事要做一樣,放下手頭正在製作的黏土模具,離開韋奇奧宮直奔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他也不找個陰涼處休息片刻,就趕忙爬上腳手架,拿起畫筆在牆上塗上一兩筆,然後隨即轉身離開。
從牆的左側畫起
繪製《最後的晚餐》首先要在修道院餐廳的牆上均勻地塗上一層灰泥,牆壁中間的灰泥要比旁邊的灰泥粗糙一些,因為這樣灰泥才能與覆於其上的漆層黏合得更加牢固。人們發現《最後的晚餐》草圖的痕跡,草圖是直接畫在灰泥之上的,“極為簡潔的紅線條,用流暢的畫筆描繪上去,按照他的布局勾畫出眾人的輪廓或外形。”繪上草圖之後再打上熟石膏粉或底子。當時用的石膏粉是“一種小顆粒狀的混合物,100-200微米厚,是用類蛋白質將鈣碳酸鹽和鎂黏合而成”,頂層再塗上一層薄薄的鉛白色的底漆。李奧納多故意在表面留下一些切口,主要是為了勾畫出建築背景的形狀和全景;為了追求作品的精確性,圖畫區域的中心還打上一個小孔,作為整幅壁畫的沒影點,這個點就在耶穌的右太陽穴上。
油畫大概是從已畫好的場景上三個刻有紋章的半圓壁開始畫起,現在大部分已經遭到損壞,但仍然能看到銘文的片斷和盾形紋章,以及一個用水果和青草編制的漂亮花環。壁畫的主要場景大概是從左側開始畫起。用馬泰奧·班代洛的話說,在這個時期,李奧納多不停地工作,有時還交叉雙臂長時間地專注看著牆壁。
“我不得不謀生”
1496年的夏天,李奧納多在繪製《最後的晚餐》的同時,還在裝飾某些房間(可能是貝婭特麗絲公爵夫人在斯福爾扎宮殿的房間)。6月8日發生了一件李奧納多有失風度的事情,這件事情被公爵的秘書記錄了下來:“裝飾房間的那個畫家今天鬧出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因此憤然離開。”這種緊張狀態或許跟寫給公爵的另外一封不完整的信的草稿有關,李奧納多在信中抱怨他的經濟困境:“我非常煩惱,你本應該發現我很缺錢,而且……我不得不謀生,這使我只能中斷這項工作,參與到不太重要的事務中去,而不能繼續執行閣下您委託我的工作。”這項重要工作指的是《最後的晚餐》。
他繼續寫道:“或許閣下沒有給瓜爾蒂埃洛先生更多指示,他還以為我的錢夠花……如果您以為我有足夠的錢,您一定是被騙了。”這裡指的就是瓜爾蒂埃洛·巴斯卡皮,還有人將他稱為“公爵的禮物審理員”,即公爵的出納。李奧納多好像沒有收到某些預期的“禮物”:所謂“禮物”本質上就是金錢,因為不是定期支付所以不能被認為是薪水。據班代洛所說,李奧納多的年薪是2000達克特,但另一個訊息靈通人士卻說摩爾人每年只付給他500達克特。
在這封信中可以從一個側面感到李奧納多繪製《最後的晚餐》時正承受著巨大的創作壓力,這種壓力非但沒有被其他事情緩解,還一直不斷加重。這也是被班代洛捕捉到的同一個李奧納多,那個在熾熱而安靜的大街上大步流星走向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的李奧納多。
習作構圖
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一頁筆記,筆記上有一幅早期用鋼筆作的構圖習作:習作仍然以傳統的《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法為基礎———猶大沒有與眾人坐在一起,他坐在桌子的左側,頭扭向後面;而聖約翰則坐在耶穌旁邊,已經睡著了,旨在表示在耶穌宣布他被出賣的訊息的時候,他“斜靠在耶穌的懷裡”。這兩種形象在最後的版本里都被棄之不用。
這頁紙上還有兩幅相對獨立的素描。左邊那幅素描里出現了十個人物,這群人後面輕淡地畫了些拱形結構,這是關於圖畫背景的最早想法,即“最後的晚餐”發生的“頂樓”。右邊的素描中出現了四個人物,但畫面重心主要放在耶穌和猶大這兩個人物身上。李奧納多在這裡集中表現明確叛徒身份那戲劇性的一刻:“與我共用一個碟子的那個人將要背叛我。”畫中的猶大從他的凳子上起身,正把手向那個碟子伸去。李奧納多試著給耶穌的雙手畫出兩種姿勢——一種是手抬起來好像要伸向前方;另一種是手已經碰到了碟子,與叛徒的手發生短暫的接觸。這幅小一些的素描突出了故事的焦點,找到了戲劇性的支點——兩手相觸的動人心魄那一刻。為了突出表現這一瞬間,李奧納多把傳統的“最後的晚餐”的故事追溯到《聖經》之前的一個場景,即聖餐儀式。
較小的那幅素描中還描繪了正在熟睡的聖約翰,耶穌的手臂放在他的背上,這裡表現出耶穌的“仁愛”,正如《聖經》上所寫,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門徒。而在那些漠視宗教的懷疑論者們看來,約翰“斜靠在耶穌的懷裡”是同性戀的表現。一百年以後,在歸結克里斯托夫.馬洛的諸多褻瀆行為中有一項便是:耶穌對約翰懷有“一種特別的愛”,並“把他當做所多瑪的罪人利用”。
不久之後,李奧納多又用紅粉筆畫了一幅草圖,後來這幅紅粉筆畫又被其他人用墨水描了一遍,該圖現存放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該草圖顯得比較粗糙,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墨汁的影響,不過《最後的晚餐》均勻的布局在這幅草圖上已初顯端倪。眾門徒被分成了幾組,畫面更注重人物的個性特徵。為了明確人物身份,人物形象下面出現了匆忙寫就的說明文字(其中菲利普被提到了兩次)。但猶大仍然在桌子的靠近觀者的一側,約翰依然睡得很沉。
不過在李奧納多的素描簿中有另一張年代更早的紙張,可以追溯到15世紀80年代,上面畫著三幅互有關聯的素描:一群人坐在桌子旁邊,有一人單獨坐在桌前,雙手托著腦袋,還有一個人就是耶穌,他的手指指向那個命中注定的碟子。這三幅素描並不是為《最後的晚餐》所作的習作,因為畫中只有五個人坐在桌旁愉快地聊天以打發時間,他們並不是耶穌的門徒。畫中場景可能是發生在某次鄉村的歡宴中,人們圍坐在桌前。但不知是什麼激發了李奧納多的靈感,使他在同一頁紙上迅速畫下吃聖餐的基督這一令人心酸的場景,十五年之後才把這個想法實現。
人物原型
溫莎皇家圖書館和威尼斯藏有的素描的重心逐漸從整體布局轉移到單獨人物形象特徵上面。溫莎皇家圖書館藏有著名的系列頭像,大多數用紅粉筆畫成,有一些已經畫得比較完整:猶大、彼得、大雅各、聖菲利普(最後兩個形象用的是同一個模特,只不過在圖畫中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特徵)。其中有一幅聖約翰雙手的習作,畫面非常精美;還有一幅習作上畫著聖彼得的衣袖。“福斯特筆記本”中還有一些簡短的評論,對這些習作進行了補充———某位來自帕爾馬的亞歷山大為耶穌的手提供原型;“住在比塔的克里斯托法諾·達·卡斯蒂廖內的頭部的形狀很美”。其中有一處筆記,標題非常簡單,就寫著“耶穌”兩字,李奧納多在下面寫著“摩塔洛紅衣主教手下的喬瓦尼.孔蒂”,這個人可能是耶穌的模特。
其中一些人物描寫在最後完成的壁畫中得到了體現,比如白鬍子的聖安德烈(從左邊數第三個人)攤開他的掌心,聳起他的肩膀。而其他人的動作都發生了改變,轉過身、手中拿把刀子的那個人變成了聖彼得,而碰倒玻璃杯的則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就是打翻鹽瓶的猶大。這些姿勢中至少有一個早已出現在溫莎皇家圖書館收藏的第一幅構圖素描中,即人數較少的那組人像中,耶穌和猶大之間的那個人“用手遮住了眼睛”。
與整體構圖一樣,這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動作體現了李奧納多《最後的晚餐》中嶄新的理念:他摒棄了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構圖傳統,即信徒們沿著桌子呆板地坐成一條直線。在《最後的晚餐》中,用餐者的線條被打斷了,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波浪狀的一群人,門徒們被分成四個組,每組三個信徒:聚集成群的這些信徒突然處在了一個緊要關頭。李奧納多也找到了他戲劇性的一刻:不是聖餐儀式,也不是確認猶大的身份,而是眾人在聽到耶穌宣布訊息時極度震驚的反應——“只有在你們面前我才能肯定地說,你們中間有人將要背叛我。”眾信徒悲痛萬分。因而,畫面布局的流暢部分是由基督的這個決定造成的,即講故事的那一刻出現的,幾乎就是電影中的一幕。
猶大是這幅畫的反面人物,但在為準備《最後的晚餐》而作的側面像習作(溫莎皇家圖書館藏)中,猶大是一個比魔鬼還要醜陋的人,幾乎就是一個怪物,但他也表現出某種懊悔和自我憎惡的意味,這也使這幅側面像帶有某種悲劇色彩,或帶有基督教的仁愛之意。關於猶大的臉,瓦薩里曾講過一個趣聞: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修道院院長總是催促李奧納多“儘快完成這項工作”,並向公爵抱怨這個藝術家如何拖延時間。得知此事後,李奧納多對盧多維科說他還在尋找一個長著極為陰險毒辣的臉的人作猶大的原型,但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臉,“他一定會用那個不夠善解人意、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長的頭部”作為模型。聽到這番話之後,公爵頓時狂笑不止,而“那個不幸的修道院院長糊裡糊塗地回到家裡,還擔心在他的花園裡工作的工人”。
作品賞析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誌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誌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鬆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沃爾夫林在《古典藝術》中,用專門的章節對李奧納多的《最後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爾夫林認為,李奧納多在兩個方面打破了傳統。他取消了猶大獨處的位置,改變了約翰臥睡的姿態。沃爾夫林在《藝術風格學》的每一章節都引用這件作品來論證他提出的形式概念。他為還原了(或建構了)李奧納多創作之初所面臨的形式問題。貢布里希則在《文藝復興》一書中對李奧納多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貢布里希相信,李奧納多從“繪畫科學”的研究出發,將“聖餐”場面作為一幕展開的啞劇進行了“實況”的模擬,以便描繪出“某種震驚的訊息在一群人身上所產生的效果。”貢布里希還原了聖經原典相關的傳統,並以作品當時可能存在的“環境功能”作了進一步的論證,說明李奧納多的意圖是用“有效真實”這種“畫家藉以打破晚餐神聖的寧靜而創造出激動氣氛的手段,”來改變在吉蘭達約等人創作的同一題材作品中存在的“呆板”。
李奧納多的《最後的晚餐》的最初創作構思起步於卡斯塔尼奧的作品。在李奧納多的草圖中,一字形排開的構圖,猶大獨自坐在長桌的另一邊,耶穌正把麵餅遞於猶大的面前,眾人的注意力都轉向了猶大。為了形成眾人對猶大的壓倒一切的氣勢,李奧納多在草圖中升高了視平線。李奧納多在草圖中也學習了卡斯塔尼奧的做法,讓門徒約翰伏在桌上。而以前傳統的畫法是根據聖經原典的描述,讓約翰投於耶穌的懷中。草圖上的每一個人,幾乎都照搬了來自生活的素材,人物都具有劇烈的情態,動作幅度較大,卻少有相互的聯繫。李奧納多繼承了卡氏對宗教題材的情節化的處理方式——在畫中講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這種宗教題材的世俗化傾向在15世紀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當時,許多畫家喜歡把聖經故事展現於此時此地的現實環境中,並常常在其中畫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為榮。
李奧納多採用了平行透視法,運用了最為傳統的一字形排開的構圖慣例,讓中心焦點集中於耶穌的明亮的額頭。耶穌伸開雙手,低垂雙眼。他已經把話說完,沉默著。但是,他的手勢卻有著不可抗拒的精神的號召力,召示和啟迪人們去內省,去沉思。作品運用了高超的明暗技法,“達·芬奇被認為是明暗對比法之父,尤其是他的《最後的晚餐》,在較後的藝術中第一次大規模地把明暗用作構圖因素。”所有人物都被統攝於神秘而寧靜的光影之中。不同於卡斯塔尼奧等三位畫家,李奧納多用陰影消除了背景中應該會有的所有的細節。沃爾夫林說,為了精神統一的需要,在李奧納多的作品中,“僅僅能夠給觀者快感或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都從場景中取消了。只有能夠滿足這個主題迫切需要的東西⋯⋯才被提供給想像力。沒有一樣東西是為了它自己而存在的:畫裡的一切都是為了整體。”
十二門徒的情感充溢,動作強烈,展現出了李奧納多觀察和塑造各類人物的才能。同時,以基督為中心,他們被相當有序地組合成左右平衡的四組。巧妙的組合使他們獲得了秩序的寧靜。猶大本人的“隱退”,使得由他而起的眾門徒的激情轉化成了“無聲的喧譁”,成了耶穌這一“最強音”的“和聲”。正是由於這一對比,耶穌的沉默顯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貢布里希曾用“啞劇”一詞來描述這一作品的場景氣氛,可謂意味深長。
沃爾夫林認為李奧納多在《最後的晚餐》這一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種種“同一性”,預示了巴洛克風格的到來。他把聖經文本中存在的“聖餐設立”和“宣告背叛”這兩部分相矛盾的內容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這種創造能力同樣是史無前例的。也許,正是因為李奧納多在15年前嘗試這種獨創性的“啞劇”手法不甚成功,致使他的《三賢士來朝》永遠停留在了草圖階段。而《最後的晚餐》這一傑作終於成功地使藝術新成就與歷代優秀的藝術傳統以及題材固有的文化內含如此完美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
當然,李奧納多的創作不可能再回到普里西拉墓室的“分麵包”的多義性之中去,他也不可能採用中世紀時期冷冰凍的圖案符號式的人物造型和手法。經過幾代人文主義者和藝術大師們的努力,悠久而豐富的古代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人性與情感在藝術的創作中是不應該再被分離的了。李奧納多的《最後的晚餐》在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的結合上是做得最好的典範之一。
保存情況
由於製作過程的先天不足,整個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離,不知被後世畫家重複畫了多少次,哪一筆是達·芬奇的真跡恐難尋覓;此外這塊聖地還經歷了多次戰爭。除了拿破崙的大炮的轟擊,二戰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義大利人把這面牆前後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倖存了下來。
現保存《最後的晚餐》的修道院大廳完全與外界隔絕,所有的門窗都用鋁合金和玻璃罩住,真正做到了恆溫、恆濕、全封閉。參觀者要經過三道玻璃門才能來到入口處,每一道門都必須在前一道門完全關閉之後才開啟。當餐廳古樸的大門向朝聖者開啟後,便進入了一座空曠、昏暗、靜謐的大廳,存有壁畫的牆在防紫外線燈照射下顯現。與之相對的另一面牆也繪有壁畫,主題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工作人員會詳盡地把這兩幅畫向人們講解將近20分鐘,而這也是參觀者在大廳里所允許停留的時間。
拍照事件
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由於公然違反“禁止拍照”規定在名畫前合影而遭到藝術界的猛烈批評。正在義大利度假的梅德韋傑夫與貝盧斯科尼共同參觀了米蘭的聖瑪麗亞感恩教堂(SantaMariadellaGrazie),兩人在壁畫《最後的晚餐》前擺姿勢拍照達數分鐘,並且攝影師還使用了閃光燈,這明顯已經破壞了教堂的禁拍規定。米蘭藝術品管理負責人阿爾韋托·阿爾蒂奧利(AlbertoArtioli)說,當時俄羅斯總統表達了想拍照留念的願望,於是“我(阿爾蒂奧利)允許3名攝影師進入(教堂)拍攝照片”。阿爾蒂奧利稱攝影師距離壁畫很遠,不會損傷壁畫。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Museums)科學部門教授馬里亞(UlbericoSantaMaria)說,他們不建議對任何藝術品使用閃光燈拍照,特別是類似《最後的晚餐》的壁畫。
晚餐秘密
義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維薩·派西的電腦數據專家日前宣稱,他在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發現了尚不為人知的隱秘人物圖像。這一發現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令許多熱衷於研究達·芬奇及其《最後的晚餐》的愛好者興奮不已。
斯拉維薩時年36歲,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城市曼圖瓦。有一天他在翻閱雜誌時,不經意看到一幅《最後的晚餐》的圖片。斯拉維薩注意到,圖片中間部位有一個模模糊糊類似陰影的奇怪圖案。於是他將圖片剪下對摺後,嘗試著從逆光角度進行觀察,結果看到了一些相吻合的線條,但紙張背面的廣告干擾了他的視線。斯拉維薩靈機一動,將圖片掃描放大後列印了兩份,一份用正常的紙,另一份則列印在透明的紙上,然後再將透明紙上的這幅畫左右反轉後覆蓋在第一幅畫上。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畫面中居然出現了兩個除耶穌和十二門徒以外的人物形象! 斯拉維薩在米蘭向媒體展示了自己在《最後的晚餐》中的新發現:出現在畫面右邊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聖殿騎士,而在畫面的正中間,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的形象清晰地顯露出來。原作中作為背景的遠山,此時則變成了這兩個人的頭冠。“兩個人物形象的線條勾勒如此精準,說明這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巧合,”斯拉維薩堅持自己的發現,“但我確實無法解釋,在當時技術條件並不發達的情況下,達·芬奇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斯拉維薩還向媒體透露,在發現了這個秘密之後,他又在達·芬奇的其他繪畫作品如《蒙娜麗莎》和《自畫像》上做了相同的實驗,其結果竟然和他在《最後的晚餐》中的發現驚人的相似,畫面中均有隱藏的圖案存在,只不過後者的圖像更為清晰罷了。斯拉維薩認為,這表明達·芬奇有在其畫作中隱藏其他圖案的偏好。
由於《最後的晚餐》向來是世界各國達·芬奇愛好者研究和熱議的話題,這一發現再次引發了人們關於這幅畫的隱含意義的爭論。
許多人可能記憶猶新,美國作家丹·布朗在其暢銷懸疑驚悚小說《達·芬奇密碼》中,就曾經對這幅名畫做過大膽的猜測。正因如此,意媒體不約而同地將斯拉維薩的這一發現稱為新的“達·芬奇密碼”。但斯拉維薩卻聲稱,他雖然讀過丹·布朗的這本書,但自己並不是其狂熱的擁躉。只是在一位從事藝術研究的朋友的強烈建議下,他才決定公布自己的發現。
不過,米蘭市文化局長、著名藝術評論家維托里奧·斯加爾比卻並不認同斯拉維薩的觀點。他表示,“儘管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還不是很清楚,但我認為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眾所周知,《最後的晚餐》是經典的福音派肖像畫,畫中不可能存在其他隱藏的圖案。只有無知的人才會根據自己的想像,在其中加入非正統的元素。這只是他們的憑空創造而已,和達·芬奇本人的想法無關。” 儘管如此,斯拉維薩的新發現還是引起了各地達·芬奇迷們的極大興趣,圍繞《最後的晚餐》的大討論也變得再度熱鬧起來。對此藝術史學家弗拉維奧·卡羅里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最後的晚餐》如此感興趣,不單單是因為它的有名,而是因為達·芬奇在這幅畫中包含了太多我們今人無法猜透的思想。”
一位五百年前的歷史人物,其本人和作品直到今天還在為人們津津樂道,身上的神秘光環居然絲毫未減,這大概也只有像達·芬奇這樣集科學和藝術成就於一身的天才巨匠才做得到。
作者簡介
李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桑西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1519年5月2日,達·芬奇逝世。他留下自然科學手稿7000多頁。恩格斯稱他“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
達文西作品
簡介:達文西,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博學者:除了是畫家,他還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達文西過去與現在都主要以畫家著稱,並以其畫作寫實性和極具影響力聞名。
類別 | 作品 |
---|---|
繪畫 | 《美杜莎》|《聖母領報》|《基督受洗》|《聖母的康乃馨》|《吉內薇拉·班琪》 |
雕塑 | 李奧納多的馬(未完成) |
紙上作品 | 《維特魯威人》 《美麗公主》《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自畫像》 |
手稿 | 《阿倫德爾手稿》《大西洋古抄本》《鳥類飛行手稿》《萊斯特手稿》《馬德里手稿》 《提福茲歐手稿》《繪畫論》(烏爾比諾手稿) |
其他作品 | Architonnerre | 李奧納多的弩 | 達文西機器人 | Leonardo's self-propelled cart | Viola organis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