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出版物]

最好的告別[出版物]
最好的告別[出版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最好的告別》(原名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一書是由作者[美] 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創作的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2015年7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相信會給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社會以啟迪。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於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影響世界的醫生阿圖·葛文德結合其多年的外科醫生經驗與流暢的文筆,講述了一個個傷感而發人深省的故事,對在21世紀變老意味著什麼進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書富有洞見、感人至深,並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路線圖,告訴我們為了使生命最後的歲月有意義,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作者選擇了常人往往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以及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書中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書中對“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相信會給老齡化日益加劇的中國社會以啟迪。

作者介紹

阿圖·葛文德

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歐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受到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大力褒獎的醫學工作者,《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

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

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2003年美國最佳短篇獎得主,2002及2009年美國最佳科學短篇獎得主,2009年榮獲哈斯丁斯中心大獎,2004年被《新聞周刊》評為“20位最具影響力的南亞人物”之一。

編輯推薦

作為一名醫生,阿圖·葛文德關注的是醫療的局限以及人的尊嚴。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最好的告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

希望大家有機會能看看阿圖·葛文德醫生的著作,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知道醫學的局限和可能。( 《新知》雜誌主編苗煒)

這是阿圖·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書。《自然》雜誌:難得讀到這樣一本發人深省的書。( 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目錄

讚譽
總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自序 一介凡夫——醫生也許都想錯了
在醫學院讀書期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不包括死亡。第一個學期,我得到—具皮革似的乾屍用於解剖,但那僅僅是了解人體解剖學的一個途徑而已。對於衰老、衰弱和瀕死,我仍舊一無所知,教科書也幾乎隻字不提。這個過程如何演變、人們如何體驗生命的終點、對周圍人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好像都無關宏旨。

第1章 獨立

——活到100歲的代價

過去,能夠活到老年的人並不多見,但是今天,科技、醫療的進步讓高齡不再具有稀缺價值。然而,不管我們的壽命如何延續,“老”就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獨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將一去不復返?
 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 活得久了,問題來了
 當獨立自助的生活不再

第2章 崩潰

——接受變老這件事

生命衰亡的過程像一條長長緩緩的曲線,主流的醫生會避開已過生命之巔的老年人,因為他們沒有對付“老廢物”的設施。在長生不老的幻覺大行其道的情況下,老年病學醫生要求我們承認自己會衰老,這個舉動很不討巧。
 人如何衰老以及為什麼會老
 連醫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
 腳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險
 承認“年紀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 老年病學家的晚年生活

第3章 依賴

——我們為老做好準備了嗎

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這些人處於生命旅程的最後階段。療養院的創辦從來不是為了幫助人們面對高齡的依賴問題,而是為了給醫院騰床位。幾乎沒有一所療養院的工作人員會跟你一起坐下來,努力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對你到底意味著什麼,更不用說幫你建立一個家、一個使得真正的生活變得可能的地方。
 衰老是一系列的喪失
 離開生活幾十年的家
 “關”在救濟院的“犯人們”
 應運而生的療養院
 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

第4章 幫助

——適應從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轉變

我們想像不出,在我們衰老、崔柔,無人幫助就無法生活的情況下,還能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一所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廚房和衛生間,可以自己鎖上的房門,沒人要我們按時起床,穿衣,吃藥……走出家門,來到另一種住腳,我們能奢望什麼。
 什麼時候可以考慮去老人院看一看
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鎖的門
 有沒有一個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

第5章 更好的生活

——抗擊療養院的三大瘟疫
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是療養院的三大瘟疫,一位曾經的差生用兩條狗、4隻貓、100隻長尾小鸚鵡、一片菜園和一個花園,向這三大瘟疫發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療養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醫學專業人士專注於修復健康,而不是心靈的滋養。但我們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園裡不能只有安全和保護,有價值的生活也是我們需要的。
 絕望療養院裡的瘋狂計畫
 用兩條狗、4隻貓、100隻鳥發起的革命
 修復健康,也需滋養心靈
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廁所
 戰勝老年生活的無聊與無助

第6章 放手

——什麼時候努力醫治,什麼時候放棄治療
如果你的心臟停搏,你希望做心臟復甦嗎?你願意採取如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樣的積極治療嗎?你願意使用抗生素嗎?如果不能自行進食,你願意採取鼻飼或者靜脈營養嗎?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和醫生談些什麼呢?難道醫生的職責不是讓病人儘量多活,哪怕多一分鐘、一秒鐘也好?我們到底付錢讓醫生做什麼?
 大限來臨該做什麼
 善終護理不是無所作為
 100種治療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種有用
 盡全力救治也許不是最正確的做法
 臨終討論專家的話術
 從醫療到照顧,從絕望到解脫

第7章 艱難的談話

——為迎接生命的終點謀求共識
我們來到了岔道口,我曾經目睹幾十位病人經過同樣的岔道口。父親會逐漸全身癱瘓,嚴重的危機逼在眼前,艱難的談話總要開始。如果癱瘓,他最擔心什麼?如果情況惡化,他有什麼目標?他願意做哪些取捨?這是我一生中問過的最艱難的問題。但是談話之後,我們覺得如釋重負,思路也清晰起來。
 選擇可以信任的醫生
 三種醫患關係:家長型、資訊型、解釋型
 理解個人生命的有限性
 少做一點也是一種幫助
 艱難的談話如何開始

第8章 勇氣

——最好的告別
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天體驗到的痛苦並不完全是身體上的。有時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識最清楚的時候,聽見我們的聲音,他會露出微笑。然後他“完全上岸”了,意識到事情還沒有結束,他本來希望已經全部消失的痛苦、焦慮仍然還在。他只有睡著的時候才是平靜的。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輔助生活比輔助死亡艱難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
 選擇比風險計算更複雜
 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 和父親最後的對話

尾聲 三杯恆河水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一旦我們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會造成極其殘忍的痛苦;而如果我們記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能帶來令人讚嘆的好處。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會來自於幫助他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但是,無論是對於病人,還是朋友,抑或我愛之深切的父親,概莫能外。
致謝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