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43.00畝(其中:田1350.00畝,地3293.00畝),人均耕地2.0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306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109.1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7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512.2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11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62戶通自來水,有562戶通電,有5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6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99.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38 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78%)。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水泥;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2輛,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14輛,機車3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50畝,有效灌溉率為2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2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9畝。
到2011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90戶;建有小水窖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16 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08.19萬元,占總收入的51%;畜牧業收入175.1萬元,占總收入的22%;漁業收入2.67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20.67萬元,占總收入的2.7%;第二、三產業收入111.26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他收入87.71萬元,占總收入的11%。農民人均純收入162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5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63人,到省外務工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1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7.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3%。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烤菸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62戶,共鄉村人口2291人,其中男性1240人,女性1051人。其中農業人口2291人,勞動力1447人。該村以哈尼、彝族為主(是哈尼、漢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699人,彝族340人,漢族912人,其他民族331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33人(人員名單附後),占人口總數的4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5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4%;享受低保196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磨黑鎮第一國小,距離磨黑鎮中國小3.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9人,其中小學生120人,中學生39 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6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932.56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0.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年末集體總收入 0.50 萬元,有固定資產8.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村務公開及各項補貼公示等。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3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5人,其中男黨員45人、女黨員10人,少數民族黨員38人。該村黨支部1999、2003至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人文地理
該村現有農戶562戶,共有農村人口2291人,主要居住著哈尼族、彝族,是哈尼族、彝族、漢族的混居地。當地人民熱情好客,在傳統的民族節日“火把節”期間,人們燒起火堂,唱起歌,跳起舞,共同慶祝自己的節日。春節期間,人民喜氣洋洋,殺年豬,吃年飯,積極開展打陀螺比賽。新農村建設
曼見村委會班子始終注意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民眾為主體,充分調動農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度出現了喚起民眾千百萬,建設美好新農村的喜人局面,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通過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全村實現562戶通電、562戶通水、560戶擁有電視機、562戶通電話、276戶建有沼氣池。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道路及其它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農民增產增收存在難度。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重點發展烤菸特色產業,種植面積84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4765頭、牛755頭;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57人。到“十二五”期間,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445元增加到160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