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散村

曼散村

曼散村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普文鎮曼飛龍村委會,該村國土面積.60平方公里,海拔850.50米,年平均氣溫20.20℃,年降水量1,675.60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信息

1、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龍鎮曼散村

村情概況

村全貌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勐龍鎮曼兵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鎮南邊,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鎮14公里。國土面積5.23平方公里,海拔700米,年平均氣溫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宜種植橡膠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6畝(其中田408畝,地8畝),人均耕地0.71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757畝,其他面積6676.02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4戶通自來水,有134戶通電,有1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5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72輛,機車145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9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08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2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該村到2008年底,有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9萬元,占總收入的31.01%;畜牧業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12.66%(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353頭,肉牛出欄35頭);漁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1.9%;林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51.27%;第二、三產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3.16%。農民人均純收入1598元,農民收入以橡膠等為主。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34戶,鄉村人口582人,其中男性304人,女性278人。其中農業人口582人,勞動力422人。該村以族為主。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81人;享受低保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3公里。該村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未建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7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曼兵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景洪市第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距離中學13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5人,其中小學生60人,中學生15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3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7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2萬元,有固定資產3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2、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景訥鄉曼散村

村情概況

村委會辦公室
該行政村隸屬於景洪市景訥鄉,地處景訥鄉東南邊,距景訥鄉政府所在地0.3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景洪市73公里。東鄰大渡崗鄉,南鄰大渡崗鄉,西鄰賀孔村委會、曼召村委會,北鄰大寨村委會、勐板村委會。轄曼散、曼介、曼窩等12個村。
全村委會國土面積26.45平方公里,海拔89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3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橡膠、茶葉等作物。全村委會耕地面積5533畝,人均耕地2.1畝,林地 8352畝。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533畝(其中:田4024 畝,地 1509畝),人均耕地2.1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35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6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畝,主要種植芭蕉、西蕃蓮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96.8畝,其中養殖面積81.5畝;其他面積2548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全村有524戶通自來水。有524戶通電,有4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3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4戶(分別占總數的87.70%和14.39%)。
該村到鄉道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2公里。全村委會共擁有拖拉機422輛,機車31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17畝,有效灌溉率為40.1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221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1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77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自來水未經過淨化處理,在旱季存在用水困難;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46萬元,占總收入的66.26%;畜牧業收入176萬元,占總收入的21.36%(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 1073頭,肉牛66頭);漁業收入17萬元,占總收入的2.06%;林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3014%;第二、三產業收入31萬元,占總收入的3.76%;工資性收入121.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5元,農民收入以水稻、茶葉、橡膠、冬季作物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5.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6人(占勞動力的8.41%),在省內務工117人,到省外務工9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24戶,鄉村人口2640人,其中男性1335人,女性1305人。其中農業人口2596人,勞動力 162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4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漢族混居地),其中 傣族2353人,漢族28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人,占人口總數的0.5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29人,參合率95.79%;享受低保3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52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委會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985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距離景訥中學1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0人,其中小學生166人,中學生134人。
村委會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7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36.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11.87萬元,有固定資產17.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2.9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收支,計畫生育,救災、救濟款發放情況,集體經濟項目的承包租賃等。

基層組織

該村委會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 人,少數民族黨員54人,其中男黨員49人、女黨員11人。該村黨支部1994—199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被評為第二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2個村民小組。
該村委會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47人。

人文地理

曼散村委會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鄉貿易、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村委會主要以傣族為,傣族是淳樸善良的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每年的4月15——17日是該民族的新年--“潑水節”。前三天人白天殺豬宰牛,迎接款待各方來的客人,然後帶著新朋好友到趕擺場,不管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小姑娘和小伙子們溜包。同時還要放“高升”,“高升”飛得越高,表明來年的日子就會越好,晚上放“火花”,“贊哈”們歌頌往年的傳績,祈禱來年的美好。
“潑水節”的最後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出來互相潑水,洗去往年的不幸,以全新的身心迎接新的一年。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市、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2.54萬元。主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村容村貌的整治,讓農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

發展重點

該村委會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不健全,個別村寨村內道路未硬化,沒有公廁。
2.集體經濟困難,農民增收渠道窄,發展緩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民非農業性收入幾乎為零。
3.教育科技發展滯後,勞動者素質偏低。由於科普經費短缺,農民民眾接受新來物的能力差等因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4.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嚴重影響要級組織凝聚力的增強和戰鬥力的提高,集體經濟幾乎處於“空殼村”狀況。
該村委會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積極爭取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加大發展冬季農業(反季節蔬菜):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尋找符合鄉情、適銷對路的冬季作物和組織實施訂單農業,因地制宜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發展新奇特、無公害農產品,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品牌效益,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
3.在原有茶葉面積上實現農村人口人均一畝優質茶的發展目標。同時在生產管理和加工技術上要有較大突破,增加民眾收入,做大做強茶葉產業。
4.畜牧業:加強村級防疫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村級防疫能力和技術水平,培育和建立養殖示範村,農民養殖大戶,按照鞏固生豬生產,壯大牲畜產業,抓好土雞養殖的發展思路,加快畜牧業的全面發展。
5.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該村通過發展茶葉、橡膠、冬季農業等產業,加大土雞養殖,鞏固糧食產業,壯大畜牧業,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 2010年2816元增加到2011年的3041元。

3、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普文鎮曼散村

村情概況

竹樓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普文鎮曼飛龍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普文鎮東邊,距離曼飛龍村委會 2.00 公里,距離普文鎮9.00公里。國土面積.60平方公里,海拔850.50米,年平均氣溫20.20 ℃,年降水量1,675.6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茶葉、橡膠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0畝(其中:水田340畝,旱地50畝),人均耕地1.85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5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咖啡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00畝,其中:養殖面積8.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村內無路燈。全村有53戶通自來水。有53戶通電,有5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9.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9.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32輛,機車53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40.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4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7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有磚混結構的戶數5戶,有4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2.60萬元,占總收入的65.67%;畜牧業收入12.50萬元,占總收入的10.36%(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180頭,肉牛9頭,雞503羽);漁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4.97%;林業收入12.00萬元,占總收入的9.95%;第二、三產業收入9.60萬元,占總收入的7.96%;工資性收入1.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6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在省內務工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3戶,共鄉村人口211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01人。其中:農業人口211人,勞動力16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漢族混居地),其中:傣族185人,漢族26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7人,參合率74.44%;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9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53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光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普文鎮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5公里,距離中學9.00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人,其中:小學生17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58.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8年未籌資籌勞,年末集體總收入1.95萬元,有固定資產5.17萬元,年末集體無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財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