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由來
通城代代傳頌他的名字,祖輩講述他身為面工,手持面刀砍殺倭寇的傳說,在黃髮稚童的心目中塑就了英雄最初的形象。歷史的曹頂決不比他在傳說中遜色。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應徵抗倭,戰功赫赫。次年四月,倭寇3000來犯通州,全城惶然,曹頂請命,率水兵500移駐城外。倭寇攻城,血戰二十餘天,力虧而退。城內未遭荼毒,固因城內軍民同心苦守,亦緣曹頂城外擾敵。是役中,曹頂斬倭百餘級,身披數十傷。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寇又大舉來犯,曹頂率眾自城北50里追殺至單家店(今平潮),血戰三個多小時,時大雨,滿地泥濘,戰馬失蹄,曹頂跌入壕溝,眾寇亂刀相加,不幸以身殉國,終年44歲。
曹頂身為一個燒鹽工的兒子,隨父生長於主人家,依主人之姓為姓;入伍後每論戰功,多讓同輩,每得賞賜,轉酬昔日的主家,從不求利祿,他的醫生血染聲光彩,更有泥土般的質樸。舊通州諸志為曹頂立傳於“忠義”類,傳稱:“州人稱頂為長城,聞其死無不痛泣者。”清人朱瑋有《曹頂將軍歌》“將軍歿今三日載,英氣稜稜至今在”,毫無誇張地稱頌了曹頂留給後人的影響是久遠的。
曹頂殉國後,通州人便在去狼山的路上建了祠和墓,舊志名為“曹義勇祠”和“曹義勇墓”,祠內原杞彩塑的曹頂坐像,後因交通不便,60年代中拆除,唯留下祠前的兩棵銀杏。祠前為墓,民國初新增曹頂塑像:高座上,曹頂跨馬橫刀,一手拈鬚,兩目深沉,凝視著南方,仿佛等待著金鼓擊點,越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