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經衷論

《書經衷論》四卷。清張英(1637一1708)撰。

編輯背景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入直南書房。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著有《篤素堂文集》、《易經衷論》等。此書為張英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官翰林學士時所進之書。不全載經文,只每篇各立標題,然後逐條系以解說,亦如其《易經衷論》之例。凡《虞書》六十三條、《夏書》三十二條、《商書》五十二條、《周書》一百六十七條。因事敷陳,頗似宋人講義之體。其說多採錄舊文而參以新義。以《益稷篇》稱其有"暨益稷"之文,故藉此二字以名篇,乃取自林希逸之說。《甘誓篇》稱啟未接行陣而能素明軍旅之事,足見古人學無不貫,乃采呂祖謙之說。《微子篇》稱比干答微子之言,當無異於箕子,故不復著,乃采孔安國之說。《君牙篇》稱古來制誥之辭,必自述祖功宗德,而因及其臣子之祖父,此立言之體,乃取《朱子語類》之說。至於說《高宗肜日》為祖已訓祖庚之書、《西伯戡黎》為武王之事,皆不從蔡氏,而從金履祥《通鑑前編》,所謂不拘門戶、擇善而從之。其以《牧誓》所載庸、蜀、矛、羌、微、盧、彭、淄為在友邦冢君,外舉小國之君連及之,而不用蔡氏"八國近周西都"、陳氏"舉遠概近"之說,又以《君□》為周公、召公共相勉勵輔翼成王之言,而不用諸家"留之慰之"之說,則皆為張英所自創之解,核之於經義,亦較為精切。此書篇幅雖小,而平正通達,遠勝支離蔓衍、空談義理之說。有《張文端公全集》本、《四庫全書》本。

書籍內容

書經衷論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張英撰。英有《易經衷論》,已著錄。此書不全載《經》文,但每篇各有標題,而逐條系說,亦如其說《易》之例。凡《虞書》六十三條,《夏書》三十二條,《商書》五十二條,《周書》一百六十七條,前有康熙二十一年正月進書原《序》一篇。時英以翰林學士侍講幄,故因事敷陳,頗類宋人講義之體。其說多採錄舊文而參以新義。如《益稷篇》稱其有“暨益稷”之文,故藉此二字以名篇,乃林希逸之說:《甘誓篇》稱啟未接行陣而能素明軍旅之事,足見古人學無不貫,乃呂祖謙之說;《微子篇》稱比干答微子之言,當無異於箕子,故不復著,乃孔安國之說;《君牙篇》稱古來制誥之辭,必自述祖功宗德,而因及其臣子之祖父,此立言之體,乃《朱子語類》之說;至以《高宗肜日》為祖已訓祖庚之書,《西伯戡黎》為武王之事,皆不從蔡氏而從金履祥《通鑑前編》:頗總括群言,不拘門戶。其以《牧誓》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為在友邦蒙君外舉小國之,君連及之而不用蔡氏八國近周西都,陳氏舉遠近之說;以《君奭》為周公、召公共相勉勵輔翼成王之言,而不用諸家留之、慰之之說:則皆所自創之解,核諸《經》義,亦較為精切。雖卷帙無多,而平正通達,勝支離曼衍者多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