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端州郡齋壁

書端州郡齋壁

《書端州郡齋壁》是宋代包拯創作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主要講述包拯為官不屈不撓,一身正氣的事跡。首聯寫為人處世之道;領聯進一步寫為人處世之道是“直”;頸聯寫除暴安良;尾聯寫接受史書留下的教訓,決不給後人留下恥笑的把柄。這首詩字字如鋼,句句瀝血,令後學振奮,令巧偽蒙羞。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書端州 郡齋

清心為治本,直道 是身謀。

秀乾 終成棟 ,精鋼不作鉤 。

倉充 鼠雀 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 來者 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廣東省肇慶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

⑵郡齋:郡守的府第。

⑶直道:正直之道。

⑷秀乾:茂盛的樹幹,喻指優秀的人才。

⑸棟(dòng):屋中的正梁,此喻擔當國家重任的人。

⑹不作鉤:不作彎曲的鉤子,意思是說不願枉道而行。

⑺倉充:糧倉貯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貪慾的財寶。

⑻鼠雀:指貪官污吏。

⑼貽(yí):留給。

⑽來者:後人。

白話譯文

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剛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則。

優質的大樹終成棟樑之材,柔韌的好鋼也不願枉道而行。

倉廩豐實那些鼠雀兔狐之輩可高興了,如果沒什麼好處那些貪官污吏就發愁。

在這方面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的教訓,不要做出使後人蒙羞的事情吧!

創作背景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當時端州以產端硯(貢品)著名,歷任端州地方官趁進貢之機,向硯工額外索取數十倍以中飽私囊。包拯到任後,嚴格規定只按進貢需要數額限額交納,自己更“不持一硯”。端硯一事觸發了作者的感慨,於是創作了這首詩以抒發其剛直無邪,對貪官污吏憎惡如仇的心緒。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五律,塑造了一位封建社會正直官員的光彩形象,表現了作者拋棄私慾、決心除暴安良並青史留芳的崇高品格與志節。

首聯寫為人處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無私為根本,為人處世以剛直不阿為準則。頷聯進一步寫“直”:只有筆直挺拔的樹幹,才能終成棟樑之材;純正的精鋼,寧折不彎,決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鋼”自比,是自勉自勵,也是自負自信,很有力度。頸聯寫除暴安良。先寫鼠雀之“喜”,是縱;後寫兔狐之“愁”是擒。而剷除這些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辦法,就是“草盡”,即拆除屏障,消滅他們賴以生存和為非作歹的條件,他們就無法逞凶了。尾聯寫接受史書留下的教訓,決不給後人留下恥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這首題壁詩,可以認為是包拯身體力行的座右銘。詩作持重剛健,嚴謹有力,質樸無華,擲地作金石聲,充滿堂堂正正之氣,磊磊落落之情。

名家點評

當代古典文學家金性堯《宋詩三百首》:“流傳下來的包拯的詩,僅此一首,‘吉光片羽’,卻與他的性格相吻合。全詩的要旨即是謀直道而去貪慾。”

作者簡介

包拯(999~1062年),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字希仁。天聖(1023~1032年)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著有《包孝肅奏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