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煤炭

詠煤炭

這首詠物詩,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現其為國為民的抱負。於寫物中結合著詠懷。 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為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為國為民效力.古人以為鐵石蘊藏在地下可以變成煤炭。意思是說:鐵石雖然變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類。此句和上面一句還有另一層意思:朝廷必須依靠臣民的忠心,並表示自己至死也要為國家出力。

作品原文

詠煤炭

煤炭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混沌:指世界還沒有開闢以前的狀態。古人認為天地未開時“混沌如雞子”。這裡指大地。

2、烏金:指煤炭。

3、陽和:原指暖和的陽光,這裡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熱能。

4、意最深:有深層的情意。

5、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煤炭燃燒給人們帶來溫暖,就象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炬;浩浩;本意是形容水勢大,這裡引申為廣大。

6、洪爐照破一句:爐火能夠衝破沉沉的黑夜。

7、鼎彝(yí):烹飪工具。鼎:炊具;彝:酒器。

8、元:依賴。

9、生成力:煤炭燃燒生成的力量。

10、鐵石一句:古人以為鐵石蘊藏在地下可以變成煤炭。意思是說:鐵石雖然變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類。此句和上面一句還有另一層意思:朝廷必須依靠臣民的忠心,並表示自己至死也要為國家出力。

11、蒼生:老百姓。

白話譯文

鑿開混沌之地層,獲得烏金是煤炭。蘊藏無盡之熱力,心藏情義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猶如是春風。熊熊洪爐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

鐘鼎彝器之製作,全賴生成是原力。鐵石雖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飽又暖和。不辭辛勞不辭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創作背景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的兒子。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號為天順,丁亥,把于謙在鬧市處死並棄屍街頭,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刑部堅持原判這才停止了。千戶白琦又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要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人,全都以于謙作為一個話柄。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詠煤炭》,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詠物詩,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現其為國為民的抱負,於寫物中結合著詠懷。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第一句:點明主題。以煤炭的形象為引,寫盡煤炭一生,開鑿出來的煤炭,藏蓄著巨大的熱力,以示自己心中抱負。

第二句:正面抒懷,說這裡蘊藏著治國安民的陽和布澤之氣。“意最深”,特別突出此重點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陽和”,“照破夜沉沉 ”,對照著寫,顯示除舊布新的力量。古人稱廟堂宰相為鼎鼐,這裡說宰相的作為,有賴於其人具有生成萬物的能力,仍從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鐵石”句表示堅貞不變的決心,也正是于謙人格的寫照。“死後心”表明詩人的忠心和捨身為國為民的決心。

第四句:“但願蒼生俱飽暖”,從煤炭進一步生髮,即杜甫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擴大之。末句綰結到自己出山濟世,一切艱辛在所甘心歷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為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為國為民效力。

名家評論

詩詞清麗,膾炙人口。 (明朝,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

其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於吟詠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亦足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 (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呈現出一種清新樸素的天然本色。(現代文學家錢國蓮.項文惠《論于謙的詩歌》)

作者簡介

于謙于謙

于謙(公元1389年—1457年),明代詩人。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進士,歷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尚書等職,曾率兵抗擊蒙軍進犯。後被英宗殺害。謚忠肅。主張詩歌要“發於心”、“盡乎人情物變”。其詩多寫勤政濟世、治軍守邊等內容,表現憂國憂民之感。也有一些詩抒寫自己堅強的意志和堅貞的節操,如《石灰吟》、《北風吹》等,語言樸質,不事雕琢,一反台閣體詩風,剛勁清新,獨樹一幟。有《于忠肅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