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書磨崖碑後
春風吹船著浯溪 ,扶藜 上讀中興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 ,摩挲 石刻鬢成絲。
明皇 不作苞桑計 ,顛倒四海 由祿兒 。
九廟 不守乘輿西 ,萬官已作烏擇棲 。
撫軍監國 太子事,何乃趣 取大物 為。
事有至難天幸爾 ,上皇跼蹐 還京師。
內間張後 色可否,外閒李父 頤指揮 。
南內 淒涼幾苟活,高將軍 去事尤危。
臣結 舂陵 二三策,臣甫 杜鵑 再拜詩。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 詞。
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
斷崖蒼蘚對立久,涷雨 為洗前朝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磨崖碑:指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該文刻於湖南祁陽境內的浯溪臨江石崖上。
浯(wú)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陽西南五里。
扶藜(lí):藜杖,手杖。
墨本:拓本。
摩挲(suō):撫摸。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苞桑計:根本大計。
顛倒四海:顛覆國家。
祿兒:即安祿山,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是楊貴妃的乾兒子。
九廟:即帝王祖先之廟,古天子廟九室。詩中代指京城。
乘輿(yú)西:指唐玄宗出奔四川。為尊者諱,所以用“乘輿”代替皇帝。
烏擇棲:指朝臣們另找靠山。一說宰相陳希烈等投降安祿山,一是說部分官員追隨太子李享到靈武。
撫軍監國:統領軍隊,守衛國家。
趣:與“促”同,急忙。
大物:國家,天下。
天幸爾:代指肅宗成功乃是天幸。
跼(jú)蹐(jí):累足不安,無法舒展的樣子。詩中指唐玄宗回國都後,受唐肅宗所制,無法施展自己以前的權力,沒有自主之力。
張後:唐肅宗皇后張良娣。
李父:即李輔國,唐朝中期權宦。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後,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
頤指揮:用臉部表情來示意指揮人,形容趾高氣揚的傲慢態度。
南內:唐玄宗自回蜀後,住南內慶興官,後遷西內軟禁。
高將軍:即高力士。他是唐玄宗心腹,曾封驃騎大將軍。後遺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
臣結:指元結,字次山,號漫叟,唐代道家學者。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
舂(chōng)陵:即元結所作《舂陵行》詩,該詩反映民間疾苦。
臣甫:即杜甫,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杜鵑:即杜甫所作《杜鵑行》詩,詩中以杜鵑比喻唐玄宗失位。
瓊(qióng)琚(jū):華美的佩玉。詩中指文辭華麗。
涷(dōng)雨:即暴雨。
1.磨崖碑:指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該文刻於湖南祁陽境內的浯溪臨江石崖上。
2.浯(wú)溪:水名,在今湖南祁陽西南五里。
3.扶藜(lí):藜杖,手杖。
4.墨本:拓本。
5.摩挲(suō):撫摸。
6.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7.苞桑計:根本大計。
8.顛倒四海:顛覆國家。
9.祿兒:即安祿山,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時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是楊貴妃的乾兒子。
10.九廟:即帝王祖先之廟,古天子廟九室。詩中代指京城。
11.乘輿(yú)西:指唐玄宗出奔四川。為尊者諱,所以用“乘輿”代替皇帝。
12.烏擇棲:指朝臣們另找靠山。一說宰相陳希烈等投降安祿山,一是說部分官員追隨太子李享到靈武。
13.撫軍監國:統領軍隊,守衛國家。
14.趣:與“促”同,急忙。
15.大物:國家,天下。
16.天幸爾:代指肅宗成功乃是天幸。
17.跼(jú)蹐(jí):累足不安,無法舒展的樣子。詩中指唐玄宗回國都後,受唐肅宗所制,無法施展自己以前的權力,沒有自主之力。
18.張後:唐肅宗皇后張良娣。
19.李父:即李輔國,唐朝中期權宦。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後,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並改名為輔國。
20.頤指揮:用臉部表情來示意指揮人,形容趾高氣揚的傲慢態度。
21.南內:唐玄宗自回蜀後,住南內慶興官,後遷西內軟禁。
22.高將軍:即高力士。他是唐玄宗心腹,曾封驃騎大將軍。後遺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
23.臣結:指元結,字次山,號漫叟,唐代道家學者。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
24.舂(chōng)陵:即元結所作《舂陵行》詩,該詩反映民間疾苦。
25.臣甫:即杜甫,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
26.杜鵑:即杜甫所作《杜鵑行》詩,詩中以杜鵑比喻唐玄宗失位。
27.瓊(qióng)琚(jū):華美的佩玉。詩中指文辭華麗。
28.涷(dōng)雨:即暴雨。
白話譯文
春風把小船吹到浯溪,我扶杖上岸讀那《中興碑》。
半生中只能見到拓本,如今撫摸石刻卻已兩鬢白。
玄宗不以天下為重,寵信叛臣,使國家崩潰。
京城陷落,皇帝西奔,百官猶如烏鴉朝著新枝飛。
太子本應代管國事,為何急急忙忙搶皇位?老天保佑平定了叛亂,玄宗還京故戰兢兢真狼狽。
肅宗在宮內要看張後的臉色,在宮外要聽李輔國的指揮。
玄宗在南內淒涼地苟活,高力士被逐後事情更險危。
元結上策,杜甫賦詩,誰解其中含意深微?
世人只賞元文杜詩文辭美,豈知忠臣刻骨銘心有深悲?
有幾個文士隨我同游,還有僧人六七位。
對著這石崖苔醉我久久站立,好像要衝洗前朝的悲痛,頃刻間大雨紛飛。
創作背景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詩人以“幸災謗國”的罪名從鄂州(今湖北武昌)貶往宜州(今廣西宜山)。崇寧三年(1104年)春天,詩人由鄂州寓所前往,途經祁陽縣,泛舟浯溪,親見《中興頌》石刻,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詩中寫大題目,要有大議論,有卓識偉見,才能扣人心弦;同時,要有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力,才能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這首詩在這兩方面都表現了很高的造詣。詩雖然是題元結的《中興頌》碑文,但涉及到對唐玄宗、唐肅宗千秋功罪的評價,所以也是一篇史淪。
開頭四句“春風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是全詩引子。“春風吹船著浯溪”一句,橫空而來,音調高朗,領起全首。特別是“著”字,表現出春風像是有意吹送著詩人的小舟,將其置於浯溪之上。面對千古江山,歷史陳跡湧上心頭,這就引起了下文。詩人舍舟登岸,扶著藜杖上山看碑。三四兩句作一跌宕,表現了詩人對此碑的嚮往之情。詩人作此詩時已六十歲,所以說半生以來只看到《中興頌》的拓本,而此時親手摸到石刻已是鬚髮蒼然了。
從“明皇不作苞桑計”起一直到“世上但賞瓊琚詞”,都是論唐代的歷史。四句一層,層層展開。“明皇”四句是說唐玄宗沒有深謀遠慮,又寵信安祿山,釀成大禍,遂使社會動盪,天子奔亡,百官降賊。這裡用了形象而含蓄的筆致將唐玄宗失德、安史亂起,朝廷危殆的境況勾畫出來。下面四句轉入對唐肅宗的指責。古來本有太子監國之事,因而詩人認為,唐肅宗不必襲取帝位。他還認為,安史之亂的平息,極為艱難,唐肅宗的成功乃是天幸。而“踞蹐還京師”,則寫出了唐玄宗失位後的困境。“內間張後色可否,外閒李父頤指揮。南內淒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這四句敘述了一段歷史。據史書記載,唐玄宗自蜀還京,當了太上皇,起初居於興慶宮,太監李輔國與張太后串通一氣,離間他與唐肅宗的關係。上元元年(760年),唐玄宗登長慶樓,與持盈公主閒談,正值劍南奏事官朝謁,唐玄宗就令公主與如仙媛接待他,事後,李輔國誣奏“南內有異謀”,並假託詔書將唐玄宗移到西內,持盈公主被軟禁在玉真觀,忠於唐玄宗的高力士等被流放到巫州。這裡雖然是敘述歷史,但有詩人的褒貶與感情在其中,他對李輔國、張太后這樣的奸邪小人深惡痛絕,對唐玄宗這個煊赫一時而晚景淒涼的帝王表示了同情與惋惜,而對唐肅宗的懦弱無能也表示既憤恨又悲憫。“臣結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四句筆鋒一轉,以元結的《舂陵行》和杜甫的《杜鵑行》詩來表現當時政治的腐敗與對唐玄宗被幽禁的慨嘆。元結作《舂陵行》一詩是為民請命,而杜甫的《杜鵑行》詩則是有感於唐玄宗被幽禁一事而作,對唐玄宗的晚景淒涼表示了同情,所以詩人認為這兩首詩代表了當時忠臣節士對政治的意見。然而,人們只把它們當作美妙的詩歌來欣賞,而不究其衷曲。
最後四句又回到詩人的遊蹤,據黃㽦《山谷先生年譜》記載,當時與詩人同舟游浯溪的有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次日,又有居士蔣大年及僧人守能、志觀、德清等來同游,所以說“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詩人泛溪觀碑,正值天降大雨。面對著前朝興亡盛衰的記載,詩人情激如涌,甚至賦予了大自然以強烈的感情:那眼前的暴雨像是要將前朝的悲憤沖洗乾淨。結句融景物與情感、眼前與歷史為一爐,戛然而止,卻神完氣足。
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章法謹嚴、層次清晰。詩人很重視長篇詩歌的立意布局,長詩往往有敘、寫、議三部分。以這首詩為例,前四句敘遊覽讀碑,用以點明題目;中間一大段夾敘夾議,氣勢雄峻,波瀾開合,跳蕩起伏,又能曲折盡意;最後四句寫當時情形,記同游的友人。詩中依古文遊記的章法,結語寓情於景,氣勢迴蕩。另一特點是音調高朗。詩人的詩力戒平庸,他不僅在遣詞造句上力求奇拗硬澀,而且在聲調上也追求不同凡響。這首詩就是一例,全首一韻到底,既有頓挫,又一氣直下。這首詩以高峻激昂的聲調配合縱橫恣肆的議論,形式和內容渾然一體。這樣高超的詩藝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名家點評
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是論宗語,俯仰感慨,不忍再讀。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等職。後要遭貶摘,卒於貶所。“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詞當時與秦觀並稱。有《山谷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