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書文山卷後
魂飛萬里程 ,天地隔幽明 。
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
丹心渾未化 ,碧血已先成 。
無處堪揮淚 ,吾今變姓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文山卷:文天祥的詩集。文山,文天祥,號文山。卷,這裡指詩文集。
2.“魂飛”句:說得知文天祥被害的訊息後,自己的魂魄似乎已飛到萬里外追隨文天祥而去。
3.“天地”句:這句是說幽明隔絕,在天地之間,自己與文天祥已被阻隔於兩處,再無相見之日。幽,指陰間。明,指人間。
4.丹心:赤誠的心。文天祥有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處即用此意。渾:全。
5.碧血:語出《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後常以“丹心”和“碧血”並舉,稱頌為國死難人。
6.無處:因已亡國,領土已盡屬元朝,故云。堪:可,能。
白話譯文
為了和您相見,我的魂魄飛越了萬里路程。無奈生死之間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真遺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而今活著也如同沒有了生命。
您的一顆丹心仍鬱結不散,盡灑的熱血卻已化為碧青。
找不到地方盡情揮灑我的淚水,而今我只好遁跡山林隱姓埋名。
創作背景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宋王室瀕臨覆滅的情況下,接受了“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的任命,於端宗景炎元年(1276)七月開府,於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號召四方起兵。謝翱是在這個時候率民軍投奔文天祥的,他在文天祥軍中擔任了“咨議參軍”的職務。在小皇帝趙㬎已向蒙古人遣使奉表請降的時候,謝翱跟隨文天祥轉戰閩、粵、贛各地。景炎二年(1277)八月,元軍大敗文天祥於興國,宋軍潰散。至元二十年(1283年)初,文天祥就義於燕京。此詩即作於此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謝翱為文天祥的詩文集題寫的詩。謝翱的這一題詩沒有直接評述文天祥的詩文作品,而是抒寫情懷,寄託哀思。抒發對為國獻身的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之情,實際上也就是對他的詩文集作出了歷史的公正評價。
起句劈空而來,寫文天祥在歷盡磨難之後的壯烈犧牲。文天祥殉國的不幸訊息傳來,謝翱肝膽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並不簡單敘述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而是寫自己在噩耗傳來後的極度痛苦和迷亂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要飛越千山萬水,到萬里之外的北國去和死者見面。分別久長,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聽見英雄的死訊後,產生了這樣的願望,看來奇特,其實也是很自然的。“飛”,寫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對方已經死去但仍希望見面,這裡頭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飛萬里程”,這是從比悲痛更深的層次落墨的,即所謂“透過一層”的寫法。次句承上而來,卻又急轉直下。當精魂不辭萬里之遙,跋山涉水,到達北國之後,卻又“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夢魂猛醒過來,原來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絕,再無相見之時。這是何等痛心的事,對飛越萬里的精魂來說,無異於一聲晴天霹靂。然而這是嚴酷的事實。“飛”的急切和“隔”的絕望,在這裡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照。
詩人悲不能已,痛哭著迸出了下面兩句:“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了無意趣。這兩句用“死”、“生”二字所組成的奇特對偶句,蘊蓄著極深摯的感情,格外哀切動人。
第三聯轉向正面寫文天祥,進一步抒發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表明心跡、充滿正氣的詩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卻帶著未酬的壯志,含恨離開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覺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嘆;唯其碧血先成,愈覺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這聯寫文天祥,仍歸結於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鬱結而悲壯。
尾聯推進一層。痛苦是需要發泄的,尤其是鬱結已久之情。然而在殘酷的現實生活中,竟然沒有可以發泄自己感情之處。傷心之淚,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詩人“無處堪揮淚”的難以言說的隱痛,在此後多年中,他浪跡四方,“每至輒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決心,將埋名隱姓,遁跡山林,決不與統治者合作。語氣平和,但忠憤抑鬱之氣仍勃勃於言意之表。
《書文山卷後》以飽含感情的筆觸,抒寫深沉的家國興亡之痛。由聞知死訊、渴求重見到死生相隔、無緣重逢;再由壯志未酬、血沃大地,到無處揮淚,決心歸隱,百轉千回,從深處著筆,寫到至情處,不辨是詩是淚。作者本以工於錘鍊著稱,這首詩卻以白描見長,字字用血淚凝成,讀之令人泣下。
名家點評
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倪晉波:這裡的“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是“我死不從公死,我生如無此生”的省略,詩人將自己的“死”、“生”與文天祥相比較,說自己死不能像文丞相那樣為國殉難,活著也未能如文丞相那樣胸懷故國。忠臣國士一生壯懷激烈,死也死得其所,而自己卻一直苟且過活,對比是何其強烈!詩人以自己的渺小來反襯文天祥的偉岸,情感真摯,淒婉哀涼。(《唐宋詩鑑賞全典》)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胡傳志:此詩確實不假雕琢,直抒胸臆,以真情動人。作者的詩歌藝術,每與李賀相近,不像同時其他許多遺民詩人那樣,脫略形跡。此詩在其作品中,堪稱別調。(《宋詩精華》)
山東大學文學教授孟祥魯:於第三次哭祭文天祥之後,未見謝氏再有哭祭的記錄。由此我們卻可以想像到當時統治的殘酷。像謝翱這樣的愛國志士,元軍是不會輕易放過的。所以“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是個人遭遇的紀實……“程、明、生、成名”等字都是具有沉痛、慷慨之聲情的陽聲韻,加上詩中“魂、隔、死、從、公、生、渾心先、處、堪、揮”等字均屬於哽咽、悽惻的喉音、齒音字,這就使此詩讀來如同泣血吞聲之悲號。楚人申包胥,為了挽救其危亡的祖國去秦求援,依秦廷而哭者七日夜。謝翱此詩,亦可以當申包胥秦廷之哭矣!(《中國文學名篇鑑賞·詩卷》)
作者簡介
謝翱(1249—1295年),南宋長溪(今福建露浦)人,字皋羽,號晞髮子。做過小官,家裡很有錢。元兵南侵時,文天祥號召各地起義,他散去家財,招募鄉兵,參加文天祥的軍隊,擔任諮議參軍之職。南宋亡後,隱居桐廬嚴子陵釣魚台。著有《晞髮集》、《天地間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