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倪元璐(1593~1644) 書畫合璧卷
引首一:26.8×100.5cm 引首二:27.8×63cm
畫心:25×332cm 跋文一:27.8×34.5cm 跋文二:25×55cm
出版:《倪元璐書畫合璧卷》單行本,上海書店出版社。
著錄:《湘管齋寓賞編》卷四,清 乾隆陳焯著。
說明:
1.趙叔孺題簽。黃道周、程頌萬題引首。金蓉鏡、陳三立、陳曾壽、
朱孝臧、余肇康、夏敬觀、陳夔龍題跋。姚虞琴舊藏。
2.此作為研朴堂舊藏。研朴堂故主即原上海、天津市委紀委書記李研吾。
作品詳細
引首:
1.明倪文正公詩畫卷。庚午孟冬朔日,長沙程頌萬敬題。鈐印:程頌萬印 子文 楚望 十綠書堂
2.燕起鴻歸。黃道周。 鈐印:黃道周印 闕下完人
畫心:
1.戊寅至日偶作。元璐。
2.古盤為范質公吏郟。古者制器人,奧深有神理。范泥能玉明,投塵不灰死。本期豐塵光,故蟄吳橋里。一鍬喧五龍,十里霞文紫。天壤凡英能,盡聽壚錘使。就以昆吾鉤,妙巧盛茲簋。何殊天地壚。精奇埏范子。百年晦顯緣,大略通相似。震缺所以完,大美不得毀。左羊量楚鄉,呂管商齊壘。?審才不如,推能者生席。風華足相親,遂與為雙土。配以水玉壺,注之昌城。勿使學劍華,化龍延津水。倪元璐。
鈐印:倪元璐印 鴻寶父 倪元璐印 鴻寶氏
跋文:
1.倪文正公其品烈,具載明史,余不具述。餘外母為文正公侄女,余以親誼見文正公墨跡甚多,親文正公亦有年。文正公長子子新先生與余同采芹,每試懷把臂,其詩文墨跡效文正公。余家所藏因新朝戎馬之墟盡失去。今見文正公墨跡,如見文正公及子新先生也。筆墨之感人如是,夫後之想望文正公而不得見者,見此亦可以少慰矣。辛丑八月晦日,何蘭旌書贈去凡賢倩。 鈐印:何蘭旌印 相來
2.世有膠漆為弟兄,未若道義相要堅。范公直節柱斗極,倪公光氣分稽泉。同生且復能同死,砥柱人紀不問天。古盤吟到雙士句,目光已聒牛皮穿。古人定交有如此,所以歷險無不全。三危甘露字字警,九華雲氣奕奕仙。丹台寶香花供,稽首慈皇大德前。己巳八月,明詩綜登倪公皇極門頒一首雲,他詩過於新奇,今未見,公憶草則此詩片斷珊瑚足珍矣。竹藹新奇之評亦愜當無訛。范公詩登三首評為新而不佻獨自成家,編次亦相接,知當日稱量非苟也。此卷詩畫皆雅靜足覘心畫。虞琴道兄屬題。金蓉鏡謹跋。 鈐印:香嚴 攜李
3.篇章奧麗嗤奇芬,畫名僵龍出骨筋。不散摩天霆雹氣,待驅魈魅插人群。虞琴先生屬題句,陳三立。 鈐印:散原
4.獨石孤松�老蒼,平生心折後倪黃。千秋寶歸姚李,光分騰萬丈長。義州李猛廠丈藏石齋松石長卷與此可稱雙絕。文山絲竹擅豪奢,玉汝樓居盛自誇。能擔人間忠孝事,何妨無益遣生涯。虞琴老兄屬題。陳曾壽。 鈐印:蒼虬
5.平生夙義,把臂吳橋雙國土。天路飛攀,收拾光芒入小言。雯華月漬,一段蒼廢飛不起。拈筆能神,餘興猶為石寫真。減字木蘭花。虞琴仁兄屬題。朱孝臧。 鈐印:臼
6.即論文字亦神明,屋社幾希此鳳麟。諸葛石余嗟不轉,成湯盤古痛難新。范倪毅魄真雄鬼,溫魏陰謀信匪人。展讀典型猶夙昔,白雲耿耿莽輪。虞琴老兄雅屬題句。七十七望長沙余肇康。 鈐印:倦知老人
7.北懷被挫烏程奸,張鐙四照飛閣闌。石齋一言起頹放,語披露平生肝。書如番錦石蒼璧,瀝紙堂堂見真色。拼將餘瀋浪塗牆,畢竟埋名能死國。再起朝廷事益壞,一息猶存寧得懈。忠魂曾不返衣雲,豈屑餘生豪水繪。虞琴仁兄屬題。新建夏敬觀。 鈐印:夏靜觀印蕎�
8.詩心妙得銘盤意,畫手神遊鍊石年,滿紙淋漓完正氣,運窮難補女媧天。石破天驚望古遙,巋然大節共吳橋,長虹夜半光芒發,展卷摩挲話勝朝。甲戌三月,虞琴仁兄姻大人屬題,貴陽陳夔龍拜稿。 鈐印:陳夔龍印 兩度月宮�客 畫言黃爰曰忱
籤條:明倪文正書畫合璧卷真格。壬午冬月趙叔孺敬署。
作品賞析
書畫合璧卷即是其藝術造詣的典型體現。此捲紙本,前半部分為行書自作《古盤吟為范質公吏部》五言古詩一首,共十七行,後半部分畫水墨靈石一區。卷前有民國間程頌萬篆書“明倪文正公詩畫卷”和黃道周行書“燕起鴻歸”引首兩段,卷後有清初何蘭旌一跋及民國金蓉鏡、陳三立、陳曾壽、朱孝臧、余肇康、夏敬觀、陳夔龍諸人題詩七段;卷外題簽為趙叔孺行書“明倪文正書畫合璧卷真跡”。該卷曾著錄於乾隆間陳焯的《湘管齋寓賞編》卷四,書中對此卷的質地、書畫內容、鈐印及何蘭旌題跋都有詳細記述和考證。民國時為姚虞琴所藏,金蓉鏡以下七人題詩皆為應姚氏之請而作。卷中鈐蓋何蘭旌和姚虞琴二人鑑藏印多方。
創作背景
史載倪元璐成進士後,在翰林院為庶吉士時,與黃道周、王鐸關係最密,欣賞者呼為“三株樹”,嫉妒者呼為“三狂人”。三人曾相約攻習書法,黃學鍾繇、王學王獻之、倪學顏真卿。據倪元璐自述則於顏真卿外,又對蘇東坡情有獨鍾,用功甚深。從倪元璐書法的整體風格看,的確繼承了顏、蘇二家用筆沉實,結體端穩的主要特徵,尤其是他的小字尺牘、冊頁和橫卷,從點畫的敦厚、轉折的頓按、字形的緊密以及體勢的欹斜等方面,都流露出濃厚的蘇字意趣,顯示出他對蘇東坡書風的喜愛和追摹更為深入、持久。此卷作於崇禎十一年,倪元璐時年四十六歲,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書寫技巧已經相當嫻熟,書風面貌也進入穩定階段,再加上此時作者生活閒適,心境輕鬆,所以通篇寫得從容穩健,流暢灑脫。其運筆的嫻熟率意與墨色乾濕的自然轉換,增強了作品整體氣韻的貫通以及虛實變化,而若干枯筆之處,則別有一種朦朧蒼茫的趣味。這些效果都典型地展現出倪元璐書法成熟面目的神態及魅力。
作家簡介
倪元璐字玉汝,號鴻寶,又號園客,祖籍浙江上虞,萬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閏十一月生於山陰(今紹興市)。天啟二年(一六二二)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講、南京國子監司業、國子監祭酒、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端恭勤勉,正直敢言,故為當權者所忌,尤遭內閣首輔溫體仁排抑。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倪元璐在京城家中自縊殉國。身後,南明朝廷贈諡文正,清朝於順治十年(一六五三)追諡文貞,後因避雍正帝胤�諱仍改稱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