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遇到有些更年期婦女,自述口乾舌燥,眼睛乾燥刺痛,即使喝水也不能解渴,哭而無淚。若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看醫生,以明確是否得了乾燥綜合徵。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以口、眼乾燥為特徵,破壞淚腺及大小唾液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發病於50歲左右的更年期婦女。其臨床上表現為口乾、眼乾,可伴吞咽困難、關節疼痛。其中以口乾最為多見,吃食物時咀嚼動作不能相應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檢查可見口腔黏膜及口唇乾燥、口腔潰瘍、舌質紅絳、剝苔、舌部潰瘍,常發生齲齒,牙齒呈粉末狀或小塊狀破碎,最後脫落。常見的眼睛症狀有雙眼常覺乾燥,眼睛內持續有異物感、燒灼感,眼瞼沉重感或眼前幕狀遮蔽感覺,其它尚有畏光眼痛,甚至“哭而無淚”,個別嚴重的病例,可發生角膜混濁、潰瘍、穿孔、直至失明。患者多伴有吞咽困難、遊走性多發性關節痛及皮膚乾燥瘙癢,還可出現婦科症狀,表現為外陰皮膚及陰道黏膜乾燥和萎縮等改變,從而影響夫妻性生活。
乾燥綜合徵早在100年以前已被發現,主要是更年期體內一切外分泌腺體的萎縮,使得唾液、淚液、汗液、胃腸道分泌液及陰道分泌液等分泌減少。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不明,認為可能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1)免疫機制:認為存在著嚴重的自身免疫功能失調,機體內可檢出一大組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如抗唾液腺導管抗體(即一種能夠專門破壞唾液腺導管的物質)。
(2)遺傳因素:人對疾病的易感性受遺傳因素決定,已知位於人類第6對染色體上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控制著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即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原發的乾燥綜合徵患者HLADR3和B8的頻率比正常人明顯增高,而DR4頻率卻低於正常人,但繼發的乾燥綜合徵患者卻又多見於DR4位點表達的個體群中。
(3)感染因素:認為EB(Epstein Barr)病毒與乾燥綜合徵的發病有著密切關係。
本病目前尚無根治療法,其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旦腺體完全萎縮,再要恢復就很難了。中醫一般採用滋陰生津的方法,可選用山萸肉、女貞子、知母、天花粉、麥冬等,並輔以自我按摩法,如揉百會穴,左右各30次,揉齒齦,在唇外揉按上下齒齦各20次可有助於產生津液,防止乾燥。注意口腔衛生,咀嚼無糖的膠姆糖以刺激唾液分泌,每小時或每日數次。眼部乾燥易發生細菌與黴菌感染,如有發生應積極套用抗生素治療,用0.5%羧甲基纖維人工淚液滴眼,改善眼乾症狀,戴眼鏡以保護角膜和結膜。可的松眼膏有促使角膜潰瘍穿孔的可能,應避免使用。鼻腔乾燥以用生理鹽水滴鼻為宜。
據報導乾燥綜合徵中惡性淋巴瘤發生率大約為5%。因此,追蹤觀察,定期複查,以便早期發現惡性淋巴瘤已成為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
相關詞條
-
更年期
圍絕經期綜合徵又稱更年期綜合徵(MPS),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症狀的一組症候群。絕經可...
病因 一般症狀 診斷 危害 心理特點 -
更年期綜合症
更年期綜合症是指在更年期出現的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代謝障礙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更年期(climactericsyndro me)來源於希臘語:梯子的一級。...
概述 流行病學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輔助檢查 -
更年期症狀
一、潮熱——是更年期女性經常遭遇的症狀。 二、心悸——也就是心慌,也是更年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四、腰酸背痛——是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的早期症狀。
-
更年期失眠
更年期失眠是更年期卵巢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及垂體促性腺激素增多,造成神經內分泌一時性失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反饋系統失調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產生抑鬱...
病因 原因 症狀表現 分類 辨證論治 -
更年期角化症
更年期角化症(keratoderma climactericum)是絕經期女性掌跖部位的局限性角化性皮膚病。僅發生於女性,常見於35~60歲的肥胖女性。
病因 臨床表現 診斷 檢查 治療 -
更年期臉紅
更年期臉紅是面部毛細血管擴張性能差、角質層受損或一部分毛細血管位置表淺引起的面部現象,一絲絲縱橫交錯,如蜘蛛網般,分散性分布,嚴重者會連成片狀,變成紅臉...
更年期臉紅簡述 更年期臉紅的病因 更年期臉紅的症狀 更年期臉紅的治療 更年期臉紅的預防 -
老年更年期綜合症
定義: 指由於卵巢和睪丸功能減退,性激素分泌量日益減少,內分泌功能發生暫時性失調,導致某些人因適應不良而發生多種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礙的綜合病症。
特徵 症狀 防治措施 -
月經不調症
月經不調症是婦科常見病。表現為月經周期或出血量的異常,或是月經前、經期時的腹痛及全身症狀。病因可能是器質性病變或是功能失常。許多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高血...
症狀 病因 危害 調理 食療 -
法洛三聯症
法洛三聯症(trilogy of Fallot)包括肺動脈口狹窄、心房間隔缺損(或卵圓孔開放)和右心室肥大,伴有右至左分流者。發病率占先天性心臟病的2%...
臨床表現 診斷鑑別 疾病治療 疾病預防 飲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