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望銅官山

曉望銅官山

從全詩看,寫作經歷了月夜到曉日的變化,而地點也經由秋浦到銅陵的轉移。所記述的是詩人在這段時間與兩地之間的所見所想。浩瀚寂靜的江面,為冷冷的月光所籠罩,詩人離開九華山的失落的心情是可知的。但他仍然頻頻回首,朝秋浦河的方向望去,但茫茫江夜,根本沒有美如出水芙蓉的九華山的影子。

基本信息

【名稱】《曉望銅官山》

【年代】清代   

【作者】王士禎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江寒月夜①,坐失九華峰②。 

回頭望秋浦③,何處九芙蓉。

曉日銅官上,泄雲連五松④。

碧雞好毛羽⑤,安得一相從⑥。

作品注釋

①空江:浩瀚寂靜的江面。

②坐:因。九華峰、九芙蓉: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唐代天寶年間(742—756),李白來游,見山容似畫,雲遮霧繞,感嘆山美如出水芙蓉,“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又吟“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遂名“九華山”。芙蓉,蓮花。

③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銀和銅的重要產地之一。

④泄云:飄散的雲霧。

⑤碧雞:傳說中的神物。《文選·左思〈蜀都賦〉》云:“金馬騁光而絶景,碧雞儵忽而曜儀。”曜儀,閃耀光輝的儀容。又指一種會報更的林鳥。明人張佳胤《游太華山記》云:“每鼓林鳥叫號,互移棲所,夜凡五起,山僧視為更候。是夕,余不能寐,驗之果爾。枕上口占四詩,內云:‘山中無玉漏,自有碧雞啼。’蓋謂是也。”此處指五松山上的五松。

⑥安得:如何能得、怎能得。

作品簡析

王士禎的《曉望銅官山》,從全詩看,寫作經歷了月夜到曉日的變化,而地點也經由秋浦到銅陵的轉移。所記述的是詩人在這段時間與兩地之間的所見所想。浩瀚寂靜的江面,為冷冷的月光所籠罩,詩人離開九華山的失落的心情是可知的。但他仍然頻頻回首,朝秋浦河的方向望去,但茫茫江夜,哪裡有美如出水芙蓉的九華山的影子呢?好在天心酬情,體察赤誠。在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消沉之後,天光放亮,一輪曉日正從前方的銅官山上冉冉升起,雲蒸霞蔚,飄散的雲霧一直瀰漫到更北一點的五松山上。而此時的五松恰如一隻曼妙的碧雞,閃耀著光彩耀眼的儀容。於是詩人心馳神往,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能與那一隻碧雞結伴為游,該是多美的事啊!
 這首詩,對於考證業已不存的“五松山”之地理方位的人們來說,頗有些價值。一是五松山與銅官山的地理位置有一個相對的確定,二是五松山上“五松”的形狀在這裡也有一個生動的描繪。

銅官山銅官山

好在天心酬情,體察赤誠。在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消沉之後,天光放亮,一輪曉日正從前方的銅官山上冉冉升起,雲蒸霞蔚,飄散的雲霧一直瀰漫到更北一點的五松山上。而此時的五松恰如一隻曼妙的碧雞,閃耀著光彩耀眼的儀容。於是詩人心馳神往,情不自禁地想:如果能與那一隻碧雞結伴為游,該是多美的事啊!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清初詩人。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出生於世宦家庭,順治(清世祖年號,公元1644—1661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清聖祖年號,公元1662—1722年)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代七子摹古余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