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⒈太陽或月亮周圍形成的光圈:日~。⒉光影色澤模糊的部分:霞~、墨~。
⒊頭髮昏,有鏇轉的感覺:~眩、~車、眼~。
詳細字義
〈名〉⒈(形聲。從日,軍聲。本義:日月周圍形成光圈)
⒉同本義[halo]
⒊日月周圍的光圈
暈,日月氣也。——東漢·許慎《說文新附》
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釋名》
暈適背穴。——《漢書·天文志》
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史記》
⒋又如:月暈(月亮有光環);暈珥(暈和珥。泛指日、月旁的光暈);暈蝕(日月之暈與食)
⒌環形花紋或波紋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宋·蘇軾《答李端叔書》
⒍又如:暈光(彩虹的光彩)
⒎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部分。如:暈狀(形容四周光影、色澤模糊的情狀);暈圈(發光體周圍的模糊光圈)
⒏光環[areola]。圍繞於乳頭周圍的有色環(乳暈),或圍繞於水皰或膿皰周圍的有色的環
常用詞組
⒈暈場yùnchǎng演員上場或學生在考場上因精神過度緊張而頭暈甚至昏厥
⒉暈車yùnchē
乘車(尤其是汽車)時發生的頭暈、噁心,甚至嘔吐
⒊暈池yùnchí
到池湯中洗澡的人因溫度過高、濕度過大、體質較弱等關係而昏厥。也說“暈堂”
⒋暈船yùnchuán
[be seasick]因乘船引起的頭暈、噁心甚至嘔吐
⒌暈高兒yùngāor[feel giddily when on a height]〈方〉∶登高時頭暈心跳
⒍暈針yùnzhēn
[fainting during acupuncture]在接受針刺治療時頭暈、嘔吐甚至昏厥
暈yūn
基本字義
⒈昏迷:~倒。~厥。⒉頭腦不清。
詳細字義
〈動〉⒈昏倒[fall in a faint;pass out]
魏老兒上了一夾棍,賈魏氏上了一拶子,兩個人都暈絕過去。——《老殘遊記》
⒉又如:暈絕(昏厥);頭暈(頭腦昏亂);暈昏(昏迷);暈迷(昏眩)
另見yùn(暈車)
常用詞組
⒈暈倒yūndǎo昏迷倒下
氣得暈倒
⒉暈厥yūnjué
昏厥。大腦廣泛供血不足所致的暫時性意識喪失
已經暈厥過三次
⒊暈頭轉向yūntóu-zhuànxiàng
指頭腦昏亂,不辨方向
突如其來的事,把他弄得暈頭轉向
暈頭轉向暈:頭髮昏;轉向:辨不清方向。頭腦發暈,辨不清方向。形容糊裡糊塗或驚惶失措。
頭昏目眩頭腦昏暈,眼睛發花。同“頭昏目暈”。
暈暈沉沉形容眩暈而神志不清。
頭昏眼花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目眩頭昏猶頭昏眼花。眼睛發花,頭腦昏暈。
目眩頭暈眼睛發花,頭腦昏暈。同“目眩頭昏”。
頭眩目昏頭腦昏暈,眼睛發花。同“頭昏眼花”。
頭昏目暈猶言頭昏眼花。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頭昏眼暗猶言頭昏眼花。頭腦昏暈,眼睛發花。
頭昏眼暈頭腦暈亂,眼睛昏花。
頭昏腦眩頭部昏暈,腦子發脹。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日軍漢字部件分解:日冖車
筆順編號:2511451512
筆順讀寫:豎折橫橫捺折橫折橫豎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音運。日旁氣也。《釋名》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史記·天官書》兩軍相當,日暈。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七】【日部】暈
日月氣也。從日軍聲。王問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灮也。按光也二字當作日光氣也四字。篆體暉當作暈。周禮暈作煇。古文叚借字。眡?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一曰?。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鄭司農雲。煇謂日光炁也。按日光氣謂日光卷結之氣。釋名曰。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皆然。孟康曰。暈,日旁氣也。篆體日在上。或移之在旁。此篆遂改為暉。改其訓曰光。與火部之煇不別。葢淺者為之。乃致鉉以暈為新附篆矣。從日。軍聲。軍者,圜圍也。此以形聲包會意。王問切。十三部。大徐許歸切。
天氣術語
最初的天文學,暈是指盤狀星系(類似銀河系)周圍包含球狀星團和一些特殊恆星的一個球型區域。後來,暈擴展為以暗物質的引力影響占支配地位、將星系包容在內的更大的球形區域。當天空中有由冰晶組成的薄的卷雲或卷層雲時,在日、月周圍會出現一些以日月為中心的彩色光環和圓孤,稱為暈,常見的暈是視半徑為22”和46”的圓環,色彩排列是內紅外紫。
暈是由於日月光通過雲中冰晶折射或反射後再到達人的眼睛而形成的,由於冰晶形狀、分布,光線通過冰晶時的路徑各不相同,暈的形狀也就十分複雜,我們僅以22°暈為例來討論其形成過程。雲中冰晶以六角柱狀和六角片狀為主,在六角形一面上,每個內角為120°,此即相鄰兩側面的夾角,相間兩側面的夾角為60°,六角形面與側面間夾角為90°。光線通過冰晶時發生的折射與光線通過稜鏡時的折射相同。
天空中有一層高雲,陽光或月光透過雲中的冰晶時發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生彩色光環,光環彩色的排序是內紅外紫。稱這七色彩環為日暈或月暈,統稱為暈。其中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為22度的暈最為常見,稱22度暈,偶爾也可看到角半徑為46度的暈和其他形式的與暈相近的光弧。由於有卷層雲存在才出現暈,而卷層雲常處在離鋒面雨區數百公里的地方,隨著鋒面的推進,雨區不久可能移來,因此暈就往往成為陰雨天氣的先兆。
當天空懸浮著的六角柱狀冰晶呈直立形狀慢慢下降時,太陽光經過頂角為90°稜鏡折射,最小偏向角在46°附近,從而形成46°暈環,其色彩排列與22°暈相同,只是由於光線較弱,有時呈現暗淡的白色暈環。實際上,大氣中冰晶取向是隨機分布的,當日月光傾斜穿過雲層時,總會在某些冰晶中發生上述折射現象,當天空中冰晶數量很多時就可以出現以日月為中心的暈環,
但由於冰晶在整個天空分不均勻,冰晶的某些取向很不穩定,造成暈環有時不完整,只能看到一些弧形光帶。
日月光有時經過冰晶反射後進入人眼,也會形成白色的暈,由於冰晶取向多樣,折射反射過程複雜,就形成了多種多樣暈的現象。
暈出現在捲雲和卷層雲中,往往與鋒面雲系相聯繫,在冷暖鋒前部,由於暖濕空氣沿鋒面抬升,在高空形成卷層雲,隨著鋒面推移,在鋒面過鏡前後就會出現降水和大風。因此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諺語。
當代氣象科學實踐表明,在天氣由晴轉陰雨時,人們先看到卷層雲,而後天空出現會產生降雨的中低雲。出現了卷層雲,就得看其後的中低雲是否發展,若發展,其結果就是要降雨。這就是判斷日月暈後是否有風雨的主要徵兆。無論是接連數天的暈還是曇花一現的暈,都應看暈後中低雲的發展速度。中低雲發展移入快,降水來得快;發展移入慢,降水也就柵柵來遲;不移入,則不會有降水。
流行用語
當你頭腦發昏,感到周圍物體好像在鏇轉,有跌倒的感覺時,也是暈,有暈場,暈車,暈池,暈船等情況。當你十分無奈時,你可以說“暈”!
當你實在受不了時,你可以說“真暈”!
當你不知該如何回答時,你可以說“暈啊~”。
當你被人不停嘮叨時,你可以說“暈了”。
當你對他人所作所為感到極端驚訝時,你也可以說"暈死"。
總之,暈是一個表示你當前狀態的詞,任何讓你無奈、受不了的事,你都可以冠以無奈的表情說“暈”!
方言
在武漢方言里,暈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慢性子,比如“你做事幾暈額”。起源與流行
“暈”的流行,應追溯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網路聊天室在中國極為盛行的時期。部分聊客開始使用“暈”一詞,博得很多人的喜愛並逐步被流傳開來,一時之間“暈”這個字幾乎成為網路上使用頻率最高的字之一。和“暈”詞同時盛行的還有“倒”、“我倒”等詞。英語上“暈”多用faint,是一個十分常用的口語,這時需要注意喔,像dizzy這種“暈”不是網路語言,而是真正的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