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經濟奇蹟

智利經濟奇蹟

智利經濟奇蹟即"智利奇蹟",是由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的辭彙,被用來描述在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治下的智利,由"芝加哥小伙"主導的自由經濟改革。 智利經濟改革的三個主要目標是:經濟自由化,國有企業私有化,穩定通貨膨脹。這些市場經濟政策在皮諾切特下台後得到了繼續使用和加強。繼任政府繼續推行了將近20年。今天,智利已經成為拉丁美洲最繁榮穩定的國家之一 。在拉美大環境下,智利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和生活質量,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經濟環境,以及較低的腐敗感知和相對較低的貧困率。 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 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智利已成為所在區域內最富有的國家。(以市場價格和購買力平價的標準)但從基尼係數數據來看,智利仍然存在高水平的收入不平等現象。

背景

智利軍政府首腦皮諾切特採納了一群被稱為“芝加哥小伙”(他們大多數曾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就讀過)的智利經濟學家的建議,實施了包含撤銷管制和私有化等舉措的一系列經濟改革。其中還包括了對養老金系統、國有工業、國有銀行的私有化,減稅政策等。皮諾切特曾聲稱他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把智利變成一個無產階級的國家,而是要把它變成一個企業家的國家"。

阿連德時期的通貨膨脹

1972年是阿連德執政的第二個完整的年頭,在這一年中,智利的通脹率達到了150%。 有許多因素成為形成高通脹率的原因,比如對必需品的價格管制,多重的匯率,美國對阿連德政府的施壓等等(尼克森曾聲稱要把阿連德統治下的智利經濟搞垮)。到了1973年,智利出現了嚴重的食物和消費品短缺現象。

'El Ladrillo'

1973年智利政變後不久,皮諾切特很快就收到了一份被稱為ElLadrillo 的秘密經濟計畫書(ElLadrillo字面上的意思是“磚”),之所以被這樣稱呼是因為這份報告"厚的像磚一樣"。該計畫早已在1973年的五月,由一些反對阿連德政府的經濟學者悄悄準備完成[11],這些學者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芝加哥小伙”,因為他們大多是芝加哥大學畢業的校友。ElLadrillo於1973年9月12日遞交到了智利軍政府的高級官員的手裡,這份檔案包含了日後智利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核心骨幹。

全面改革

皮諾切特政府幾乎私有化了所有的國有企業部門(如採礦、工廠、養老金系統)。他鼓勵外國投資,並消除了國內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迫使智利當地的企業跟外國企業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但智利最主要的銅礦企業Codelco在被阿連德全面國有化以後,卻依然留在皮諾切特政府的控制之中。儘管如此,私人公司被允許勘探和開發新礦。然而,在智利1980年的憲法中,銅資源依然被宣稱為“不可剝奪的”。
智利(藍色)南美(橙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45-2003).
智利(藍色)南美(橙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45-2003).

有效的經濟改革政策,使原本國內依賴貿易保護和補貼以維持其經濟地位和政治力量的右翼工業寡頭遭受沉重打擊並走向消亡。但在ElLadrillo之中,唯有一項提議沒有被實現:浮動匯率制度。智利的財政部長SergiodeCastro背離了弗里德曼對自由浮動匯率的支持理論,在1979年6月實施了以39智利比索兌1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其結果是導致了嚴重的貿易失衡。由於智利比索的通脹速度趕不上美元的通脹速度,每年智利的外國商品的購買力增加,而貸款卻基本上都是美元形式的外資借貸。泡沫最終在1982年末破裂,智利經濟跌入了一個持續了兩年多的嚴重衰退之中。

模範經濟

弗里德曼的支持者認為:智利的經濟改革是他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哲學成功的有力證明,因為智利的經濟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水平。而反對者則喜歡把皮諾切特時代的智利經濟作為證明弗里德曼政策失敗的反面教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