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隋文帝楊堅,他出世時,正當是後魏大總七年六月十三日,降生在般若寺內,當欲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之色,能使人的衣服,並為之變紫,頓使內之人,見此異狀,驚異不已!六月的天氣炎熱,褓母用扇子為小兒扇風,小兒怕冷,寒甚幾絕,已經哭不出聲來。
這時,忽然有一此丘尼,無因而至,對文帝的父親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並替小兒取一乳名--那羅延,梵語那羅延,含金剛不壞之義。這位比丘尼又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欲家穢雜,由我來撫養。”文帝的父母既不認識那尼師,當然不願意將愛子讓一個尼師來撫養。可是那羅延小兒很怪,他看見尼師就不哭。一離開神尼他就啼哭不休,使得太祖全家無法止兒啼,後來只有忍痛讓神尼來撫養。
太祖割宅為尼寺,開一小門相通,小兒由神尼帶去撫養,因此文帝在褓襁之際,就與神尼過著出家生活,吃齋奉佛,有十三年之久。
智仙神尼,梵行高遠
上面所說神尼法名智仙,河東蒲坂劉氏女。她從小出家,而且精研戒行。有一天她忽然不見了,寺內和尚怕她墮入井中去,到處尋找,原來她在佛堂中儼然如禪者入定。那時她只有七歲,可見神尼生來就不平凡。從此以禪定為她專修功課,並常言吉凶成敗之事,莫不奇驗。她住的般若寺時,也就是文帝降生時的地。
皇妣抱兒,化身為龍
當初神尼領養那羅延時,曾與其父母有所約定,不得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皇妣很想念兒子,乘神尼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兒房,從床上將小兒抱起,忽然抱在手上的小兒,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是抱的一條龍,驚惶恐怖,雙手發抖,小兒墮地,小兒大叫。皇妣來時,神尼不知,及至聞聲趕來一看,見小兒墜地上,就將小兒從地上抱起來對皇妣說:“為什麼要來妄觸我兒?令其晚得天下。”從此皇妣們,都不敢來抱此兒,全由神尼負責教養。
那羅延七歲時,神尼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
神尼沉靜寡言,精修道業。文帝在寺內由神尼教養,一直到十三歲,方始離開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內,住了四十餘年,從不走寺門之外,到了周武滅法,神尼才隱住皇家,內著法服,戒行不改。
文帝後來果然如神尼所說:自山東入為太子,重興佛法,皆如神尼數十年前的預言。
舍利神異,數之不盡
文帝登極後,常常對群臣講,追念阿 梨,這是他小時對神尼的稱呼。文帝又說:“我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那時稱出家人為道人)由小時住寺至今,樂聞鐘聲。”
文帝登位時,智仙神尼早已圓寂,為了要報她的恩德,敕令史官王劭為神尼作傅,並發大願,度僧弘法。
仁壽元年文帝和皇后在宮內感獲舍利,並放光明,以砧錘試之,一無所損。因此憶起往年,當文帝未登位時,遇一梵僧,以舍利一布袋送給他,並對他說:“檁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是大覺遺靈,故留與供養。”僧去後,再找此僧也沒有了。
他登極時,曾與曇遷法師各置舍利於掌上而數,或少或多,始終無法數定,遷法師說:“諸佛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測。”文帝用七寶瓶貯之,及至海內大定,這才憶起梵僧之言。因此將舍利分送各州郡建塔供養,塔下皆圖有智仙神尼之像。有的書中記載舍利是智仙神尼的舍利,南京攝山棲霞寺就有這一座舍利塔,塔上出有智仙神尼的像,不知者都說是神尼的舍利,共實不是。這是文帝建塔給像報恩之義。
文帝在塔銘上說:“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萬一切三寶,弟子蒙三寶福佑,為蒼生君父,思與民遮,共建菩提,今故分布利,諸州供養,欲使共修善業,同登妙果,仍為弟子,法界幽顯,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十方常住三寶,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諸眾生,發露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