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明宣宗陵寢]

景陵[明宣宗陵寢]
景陵[明宣宗陵寢]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動用10萬餘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明宣宗朱瞻基簡介

明景陵 明景陵
景陵[明宣宗陵寢] 景陵[明宣宗陵寢]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於燕王府。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為皇太孫;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於乾清宮,享年37歲。謚“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景陵。

宣宗在治國方面頗有成就。他繼承了前代與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詔開倉賑濟受災百姓,益蜀免受災地區的田賦。他親撰《織婦詞》賜給朝臣,命人畫成畫兒懸掛宮內,使內外之臣了解農家的艱苦。

在宮廷生活上,他注意節儉,反對奢靡。即位不久,錦衣衛指揮鍾法保,建議派人到廣東東莞採珠。宣宗聽了生氣地說:“這是擾民以求利”,將他關進監獄。工部尚書吳中奏稱製造御用物料,需到民間採買。宣宗說:“漢文帝服御帷帳無文繡,史稱恭儉。聯飲食器用,當從簡樸。”遂命從庫藏物中取用,不再重新購買。

明景陵 明景陵

在用人行政上,宣宗親賢臣,遠佞幸。重用仁宗朝的蹇義、夏元吉以及三楊等老臣。對不稱職的官員,不論關係親疏,一概斥而不用。如,內閣大學士陳山、張瑛系宣宗東宮(太子)舊臣,因不稱職,宣宗也把他們調出內閣。所以,史稱其時為“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並把仁、宣兩朝的統治合稱為“仁宣之治”。

宣宗皇帝還是個能書善畫、精於騎射的人。《萬曆野獲編》記載,該書作者沈德符,幼年時曾見過宣宗畫的一個扇面,上畫折枝花和竹石,題有宣宗御製詩:“湘浦煙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掃卻人間炎暑,招回天上清涼。”扇面的畫,渲染設色直追宋人,書學顏真卿,而微帶沈度姿態,是一件上乘的藝術佳品。宣宗青年度時代,曾習武於方山,練就了嫻熟的騎射技藝。宣德三年(1428年),蒙古貴族兀良哈部騷擾會州。宣宗北巡,親率3000精兵出喜峰口進擊,在寬河與敵交鋒。宣宗引弓搭箭,接連射倒敵人的三個前鋒,兩翼明軍奮出追擊,打得敵人潰不成軍,望見宣宗的黃龍旂(一種旗子)就跪地請降。

宣宗去世後,有10妃殉葬。按《明英宗實錄》卷三記,分別是:惠妃何氏,贈為貴妃,謚端靜;趙氏為賢妃,謚純靜;吳氏為惠妃,謚貞順;焦氏為淑妃,謚莊靜;曹氏為敬妃,謚莊順;徐氏為順妃,謚貞惠;袁氏為麗妃,謚恭定;諸氏為恭;謚貞靜;李氏為充妃,謚恭順;何氏為成妃,謚肅僖。諡文中說為他們上此徽稱,是因為他們“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

景陵內埋葬的皇后是孝恭章皇后孫氏,他是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宮說孫忠有個好女兒,遂被選入宮內,當時年僅10餘歲,成祖命養在張氏宮中。後宣宗(當時為皇太孫)到了結婚年齡,濟寧人胡氏,被選為皇太孫妃,孫氏被選為嬪。宣宗即位,冊封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按照舊時的宮廷禮制,皇后被冊封后賜金冊寶(印),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孫氏入宮後,極受宣宗寵愛,宣宗遂破格於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向太后請示,制金寶賜予孫氏。此後,明代諸帝貴妃被冊封,均冊、寶俱備。

胡氏、孫氏,一皇后,一貴妃,雖受恩寵,卻都沒有生兒育女。孫貴妃暗地裡將其他宮女所生的孩子(即英宗)據為己有,偽稱是自己所生。從此恩寵更在胡後之上。胡後身體不好,常常有病,漸被宣宗冷落。宣宗為立孫氏為後,命胡後上表辭位,以早定國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後辭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貴妃孫氏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英宗即位後,孫氏被尊為皇太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太后命郕王監國。景泰帝(郕王)即位,尊孫氏為上聖皇太后。英宗被囚,孫太后多次派人送禦寒衣裘。英宗被放回,幽居南宮,太后常去看望。後來,大官僚石亨等人導演的“奪門之變”,也是先秘密徵得孫太后的同意才動手的。英宗復辟後,為孫氏上徽號“聖烈慈壽皇太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孫太后去世,謚“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

明景陵的建始

景陵的建設始自宣宗去世之後。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建設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占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親閱長、獻、景三陵,見景陵規制狹小,對從臣郭勛等說:“景陵規制獨小,又多損壞,其於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為勿稱。當重建宮殿,增崇基構,以隆追報。”根據《帝陵圖說》記載,增崇基構後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龍,棟樑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閣三間,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間猶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間還在陵前增建了神功聖德碑亭。

現在,陵內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後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後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雲紋,顯得更為精緻壯觀。

清乾隆五十——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均被縮小間量重建,兩廡配殿及神功聖德碑亭因殘壞而拆除。現在,祾恩門、祾恩殿的台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後遺留的柱礎石。神功聖德碑亭僅存石碑及台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