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簡介
行為主義學派的術語,“更有可能發生的活動可以用來強化不太可能發生的活動”,即高機率事件可以作為低機率事件的強化物。普雷馬克原理就是用來幫助教師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是指用高頻行為(喜歡的行為)作為低頻行為(不喜歡的行為)的有效強化物。
普雷馬克原理源於1959年普雷馬克的一個實驗。他讓孩子們從兩種活動中選擇一種:其一是玩彈球遊戲機,其二是吃糖果。當然一些孩子選擇了前者,一些孩子選擇了後者。更為有趣的是,對於更喜歡吃糖果的孩子,若將吃糖果作為強化物,便可以增加其玩彈球遊戲機的頻率;相反,對於更喜歡玩彈球遊戲機的孩子,若以玩彈球遊戲機作為強化物,便可提高其吃糖果的頻率。
原理套用
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原則。該原則認為:“在你作完家務之後,你才可以去玩”。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著我們,我們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做的事情。
在親職教育中,這一原則多用於幫助孩子去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在家庭中,該原則的使用如下:
首先完成:家庭作業,然後可以:玩遊戲;
首先完成:打掃自己的房間,然後可以:出去踢球;
首先完成:洗自己的襪子,然後可以:看卡通片;
首先完成:吃蔬菜, 然後可以:吃點心;
首先完成:彈20分鐘的琴,然後可以:出去玩;
首先完成:早睡早起,然後可以:周末可以去遊樂場;
首先完成:期中考試取得好成績,然後可以:買電腦;
首先完成: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然後可以:可以上網。
祖母原則是不能顛倒的。例如,母親對女兒說:“如果你能夠保證在晚上把數學作業作完的話,那么,你現在可以看卡通片”。如果女兒的數學很差,而母親又允許女兒看卡通片的話,那么,她就沒有動力,也沒有時間去完成作業了。一邊是很難的數學,一邊是誘人的卡通片,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會一直把卡通片看完。在看卡通片的同時,她同樣也心生內疚、會有不安,畢竟她已經答應了要做數學作業的。答應做某事和內疚並不能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做的事情。完成工作後,再給予其一定的獎勵才能成為孩子完成工作的動力。如果顛倒了祖母原則的順序,那么,要求孩子去完成某件不喜歡的工作是比較困難的。